![]() 到船山文化研究会工作以来,对湘西草堂仰慕以久,却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趁节假日带着老家的长辈和孩子们一起去游玩下吧。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老老少少一起出发,车上的几个孩子兴奋不已,叽叽喳喳,热闹得像炸了锅。因为修路,有些颠簸,可这点小事影响不了我们去那的激动心情。到一个十字路口还碰到也要去草堂的车,我们笑着说,同路,跟上哦,看来草堂人气挺旺的呀,大家纷纷在议论着。我们老家离草堂不远,可对于船山先生的事迹也只是略有耳闻,讲不清个所以然,不知不觉,因为有了手机导航,后面又有了当地阿姨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钟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湘西草堂。 ![]() 那天天气好,哇,停车的坪里车都停满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人多车多,大部分也都是慕名而来的,拍照呀,聊天的,和当时的天气一样热火朝天,一下车,我们还没搞清楚方位,不一会儿,有男导游来了,热情为我们讲解了这里的一些大致方向,那我则自己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家人的导游了,一下车有个漂亮的农家乐,整齐干净,那里的人们很是热情,我们问什么知无不答,充满了乡土气息,旁边有个大水塘,水很清澈,映着旁边的树木,像人间仙境。山水之间充满着灵气,用人杰地灵毫不夸张。接着就来到大路边,可惜路边的荷花池还未到季节,只有枯老的荷叶静静地浮在水面,马路旁边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船山先生的简介,旁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尽管烈日当空照,很美,引起了我的拍照兴致,先把自己喜欢的景致不由分说地一一留下,顺着一条铺满了鹅卵石铺的小道,到了正门口,里面比较荫凉,原来这里面就是夫之那时的一些东西,有古老的七弦琴,有从未见过的木屐(当时的鞋),有当时的油纸伞,有夫之写的各类书,还有块大匾,印象最深,也最为醒目,上面赫赫地几个大字“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大气,让人肃然起敬。中间有夫之的画像,慈眉善目,穿着官服,不知是心境不同,还是因为那光线暗的缘故,觉得一下似乎能体会到夫之那时的清苦,在那么简陋的环境下能写出如此高大上的巨著,让人顿时自惭形秽,思绪颇多。房子后面则是一个花圃,里面很整洁。 ![]() 因为人多,加上天色也慢慢暗了,只能是大致游览一下,要拜别夫之了。再见,草堂,身临其境,氛围感人,头上很多乌云似乎顿时都吹散了,我想我有时间会常来看看。瞻仰夫之先生,净化心灵很有必要,回家途中,继续在车上讲解了些夫之的事迹,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感慨几句,我想我此行的目的很有意义吧,让我们的船山文化发扬光大,不正是从身边的上至长者,下至孩子们学起吗? ![]()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