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名胜 >

嫘祖,在这里化作了山脉

时间:2015-10-28 19:34来源:船山网 作者:白水 点击:
2015年10月26日,我们由衡阳县城出发,向界牌,越白石,眺岣嵝,这里是黄帝与嫘祖携手涉足的神奇之地,就是在这里,嫘祖永远地化作了山脉。遥想五千年前,万世国母嫘祖就在这里采桑养蚕,足迹遍及南岳72峰,尤其钟情于衡山之南衡阳县

嫘祖,在这里化作了山脉,这里,国务院立碑纪念,一碑界三县:衡山、衡阳、南岳

      2015年10月26日,我们由衡阳县城出发,向界牌,越白石,眺岣嵝。近因:这里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活动的大本营,义不容辞,中共衡阳县党史学会专程带领我们来此,与山脚下的界牌镇将军村联系立碑纪念;远因:这里是黄帝与嫘祖携手涉足的神奇之地,就是在这里,嫘祖永远地化作了山脉。
       登上嫘祖峰顶,感受是:雄伟!瑰丽!壮阔! 
  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放眼四周,一览众山小。紧邻在岣嵝峰西侧的,是以中华民族始祖母嫘祖的名字而命名的嫘祖峰。后来嫘祖峰被讹传成了“雷钵岭”“雷钵底”,最初因其最高主峰形状酷似一个石头砌成的仓廪,故称石廪峰,与祝融、白石、天柱、岣嵝合为南岳五大名峰。遥想五千年前,万世国母嫘祖就在这里采桑养蚕,足迹遍及南岳72峰,尤其钟情于衡山之南衡阳县的三大名峰白石、岣嵝、石廪,不禁令人心驰神往……
  嫘祖,相传是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她善蚕桑,发明了养蚕抽丝,每至一处,均倾己所有教地方百姓养蚕抽丝,以制衣服。 
  远古时代,黄帝杀蚩尤,战炎帝,平定天下之乱,统一了华夏大地,建都涿鹿。相传黄帝轩辕南巡,娶西陵王之女嫘祖为妻。嫘祖常在峰脚龙头坪梳头,李山河浣纱,西极沐浴,死后葬于峰顶,适时,黄帝决定到南方巡猎,与其说是巡猎,倒不如说是视察。天下一统,黄帝放心不下南方的民众和疆土,他要亲自来看看派守在南方的诸侯都干了些什么,看看南方的范围有多大。嫘祖随同前往。 
  当黄帝一行来到岣嵝峰时,他认为这里山脉气势磅礴,山峰高耸入云,便是南岳主峰。所以《水经注》也认为:“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于是,黄帝“登之以望云气”,大好山河尽收眼底,帝王的霸气和尊严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年事已高的嫘祖,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恶劣和长途跋涉的劳累,病倒在了岣嵝峰上,再也没有起来。 今日嫘祖坟犹在,岣嵝峰腰禹王庙附近,有遗址供人凭吊,只是与其身份很不协调,亟待官方与有识之士重视。
  也许当时,黄帝曾打算将嫘祖的尸体带回中原。可是,黄帝要安抚南方的百姓——我把我的妻子都留在了这里,我是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的;黄帝要证明给天下人民看——我把我的妻子都留在了这里,这里及其以南的土地都是我的;同时黄帝也在警示各部落首领——华夏从此就是一家了!

这一丛年轻妩媚的翠竹,想必还连系着你们祖辈父辈的根脉,那么你们也一定能见证当年的民族苦难,我们的祖辈父辈——英雄的第七师的血泪,所以,让我们和你们一起定格在这一刻。

同行的党史学会谭明楚会长说:衡阳县的华山就在这里

我们一行正向着嫘祖峰顶迈进,这位领头的红装登山女将,乃此行中的专业登山队员,她如火炬一般激励我们向前、向前,我们戏称她就是万世国母嫘祖的后裔

酷似石砌仓廪的嫘祖主峰

有人说,这就是嫘祖的化身……


我们几位胆大的探险者穿行可以翘望主峰的岩壁长蛇小道,并合影留念

    

相关资料:《沉默的石廪峰》

    石廪峰,俗称雷钵底,或叫大岭。俗称总是大行其道,而学名往往不为人所知。

  廪者,仓也。米仓叫廪,谷仓叫囷。南岳七十二峰,另有一峰名石囷。廪和囷,共同的特征是上尖下圆,像倒置的漏斗。

  石廪峰东侧的石壁上,有两个斜突的峰尖,从下面望去,像高耸云天的大米仓。于是,围绕这个特征的传说绘声绘色地产生了。有的说,这两个石峰不但长得像米仓,而且还有两扇门,门边立着石像,关着的一扇清清楚楚地挂着锁。每到暴风雷雨之夜,山下人会听到关门闭户的声音。这两扇门,平常一扇打开,一扇闭合。每当仓门全部关闭,就预示着大地的丰收;而当全部打开,就会带来饥荒。有的说,石仓里有的不只是粮食,而且还有蜜。晋代衡阳县令毛景得到这个消息,焚香祷告之后,前往探寻,取蜜而食,得以成仙。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古籍记载,峰上名胜古迹很多。玉清观、陈真人炼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浴丹泉,不胜枚举。现在还存留着的,只有雷公井(雷泓)了。在石峰的一侧,有泉水从石缝渗出,清冽可口,长年不竭。井旁原有雷公电母像,现已不存。当地人说,到这里求雨极灵,不雨也有三日阴。

  “岩”多也是石廪峰的一大特色。较大的有黄龙岩、蓑衣岩、猴子岩,还有一些藏在树木柴草中不为人知,很是值得一探。

  在石廪峰的俗称中,我最认可“大岭”,因为它最为直白,也最为传神。毛泽东早年朝拜南岳,对这座山的评价就是“诚大山也”。南岳衡山千奇万胜,用简单的“大”通通能概括。在南岳诸峰中,石廪峰“大”的特征最为明显。

  石廪峰处于衡山自然山体的中南部,海拔1189米,仅次于主峰祝融峰。庞大的山体横跨衡山、衡阳、南岳三县区的四个乡镇。远远望去,主峰端坐,支脉逶迤。巨大的石壁反射着阳光,数十里外耀人眼目。南岳衡山两处称为“大坳”的地方,都分布于它的两侧,即北面的方广大坳和南面的黄龙大坳。

  这不但是一座自然的大山,神话传说的大山,也是一座佛教的大山。在石廪峰麓,曾经星罗棋布着数十座寺庵,千百年间,晨钟暮鼓响彻于大山南北。沧海桑田,那些庵堂都已灰飞烟灭,但名字却以地名的形式得以流传。

  就说从衡山祝融到黄龙大坳这一段吧,知名的寺庵就有能仁寺、双峰寺、墙土庵、上下大水庵、菩提庵、黄龙庵、寿佛殿等十余处。方广古道上的光明、新村一带,也有福昌寺、须弥寺、清江庵等。据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对南岳163处寺院中的29处进行的土地查稽,福昌寺拥有田地181.1亩,在所有寺院中排第六位,比南台寺和祝圣寺还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当然非能仁寺莫属。

  关于能仁寺的资料不多,不知建于何年,也不知其传承关系。最早全面记录南岳寺庵的《南岳总胜集》上无记载,诸本《南岳志》和《衡山县志》对此亦记录不详。但是民间流传“南岳四大寺”的说法,对能仁寺颇为推崇:“一能仁,二方广,三弥陀,四祝圣。”这就使人产生“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一个晴朗的秋日,我来到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寻访能仁寺的遗迹。几位村干部和遇到的村民都告诉我,能仁寺遗址在能仁村组袁家台。从老少皆知和毫不犹豫的口气来看,能仁寺的地理位置是没有争议的。

  在双(峰)能(仁)公路约两公里处,西侧有一狭小的山口。带路的村民告诉我,这个口子原来还要窄很多,仅有一条溪涧的宽度,加上古木森森,豁口完全被遮蔽。1958年修建能仁水库时炸山取石,山嘴被破掉了一些。

  进山小路原来是傍右而行,修水库后移到了左面。从山口的一侧登上高高的台地,在瓶颈一般的两山之间,有几丘稻田。村民说,这里原来就是能仁水库的坝基,当时的大坝与两边山头齐平。1973年再次加高大坝,增加蓄水。因为坝基不牢,导致库坝崩溃。农历五月初四日,随着一声闷响,洪流夺路而出。好在是白天,村民得以逃散。只有一名女学生,因为舍不得丢在教室里的雨伞,返回去拿,被夺去生命。后来水库在入口里面右侧的山口择址重建,蓄水量只及原来三分之一。

  走过瓶颈,里面豁然开朗,别成天地。地势平旷,峰峦环绕,垅中有垅,冲中有冲,为藏风聚气之所,正是建寺佳处。农人指着入口的左侧,说:“这里就是能仁寺。”

  所谓的能仁寺,现在是面积数亩的几丘稻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几亩良田,当然比属于“四旧”的寺庙重要。田分两级,两米来高的田塍,就是用拆除寺院的石头砌成。长满苔藓的石头,印着凿的痕迹。更为方正的墙石,则被运去修建能仁水库。

  据说原来能仁寺前有一块长宽各两米的大石碑,上书“能仁寺”三个大字,周边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老人们见过这块碑,却无人留意它的内容。古碑下落如何呢?是砸毁后作了水库工地的石料,还是整体砌入了坝基?我真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完整出土,解开能仁寺的历史密码。

  能仁寺西面是塔冲,山嘴上就是历代寺僧的归真之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还记得,山上曾经墓塔林立,最大的高达五层。七十年代,塔林被拆除,石料运去修水库。墓塔地宫很大,可藏下数十人,有台阶通下去,里面层层摆放着骨灰坛。所有的石料都被运走,塔穴随之被湮没。

  有一年,山洪暴发,山嘴崩塌,冲毁了下面的几丘稻田,也露出了大墓旁边一个独立墓室的一角。因为村组不负责维修农田,故户主挖开墓室,弄出石料来修理田埂。一条长长的田埂,证明了墓室规模之大。

  当事人告诉我,墓室内陈设丰富,石桌、石凳、几鼓,一应俱全(在石砌的田埂里,我们找到了一张石桌面和一个石鼓)。僧人的骨灰坛,放在一个石穴里,上面用两块合面的石板盖住,再用糯米石灰之类的粘合物密封。这种材料的粘合力很强,费了很大功夫才砸开。骨灰取出来的时候,呈新鲜的暗红色。墓室里并无值钱物,仅有一小罐铜钱,见光风化,手捏即碎。

  仅有的文字记载,是在埋于瓜棚下的封骨灰坛的四方石板上。能够清楚辨认的,只有上排横刻的“第十九代”几个字,下面竖排四行文字,则模糊不清了。

  在黄龙庵遗址附近的农户家,也听到了与此类似的毁坏墓室的故事。

  苦心经营身后事的和尚们,谁会料到如此的结局?

  佛教在石廪峰下传承千年,又在几十年间遭遇灭顶之灾,这是一件令人痛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南岳五大主峰之一的石廪峰,由于南岳(区)、衡山(县)的拆分,它的前山分属于两个县区,后山属于衡阳县,所以一时无法开展旅游建设,无限风光养在深闺。也许,这座沉默的大山及其附着的佛教文化,会迎来重光的机遇。
    (原载衡阳日报,作者:逸飞)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