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衡阳日报原编者按: 文化是旅游的内核。但在现实中,某些旅游产品常摒弃文化,奉行亚文化,或常停留在浅文化解读的层面。这不仅是旅游的问题,也与文化的“象牙塔”特性有关。 这样说是不是更合理一些:旅游的浅文化解读,并不能解那些醉心文史的人的“酒瘾”,但它可以是一个抛出去的魔法线球,旋转着向前,吸引着某些人前往文明的城堡,同时,它也是投射在历史的故纸堆上的斑驳阳光,蒸腾出馥郁我们内心的文化木香。 在此文刊登之后,《印象衡阳》栏目希望有更多的作者能用诗意解读、文史解读,文物解读我们身边的旅游资源。 印象衡阳 千年伊山 心识回恋外,沿溪曲径深。云烟开绿亩,金碧动青林。香篆迎风入,钟声过鸟寻。萧清初觉好,风雨更幽岑。 读书云外迹,梵刹劫前宫。蕴藉清歌日,萧条夕磬中。古今藏客泪,勋业寄真空。牛首虚天阙,何因卧懒融。 偶然读到王船山这首题为《伊山》的小诗,倍觉亲切。王夫子隐居衡阳西乡曲兰湘西草堂十七年,著述八百万字,这其中就有不少诸如潇湘八景、衡州八景之类的诗词佳作。而吟咏大云山、紫云峰、伊山等诗作的发现,于我竟无异于青铜器之类文物的发掘,成为解读三百年前大邑衡阳自然风貌、社会习俗及人文胜景的珍贵资料。 我们能从《伊山》这首诗中读到三百年前船山先生眼中衡州杉桥伊山的景象吗?三百年后的现世而今,这个被历代人文骚客隐士名流造访过的“六朝胜境”又会留下多少历史文化印记可供后世探寻?怀着对往昔和未来的双重尊重与敬畏,我先后两次寻游伊山,开启了“千年伊山”的诗意之旅。 沿溪曲径深 伊山,位于衡阳县杉桥镇伊山村北端,距县城不过十几公里,从衡阳市区出发过呆鹰岭经板市至杉桥更近。 杉桥自古以来小有名气。明清时期,杉桥是渣衡官道上的一个有名的小镇,渣江、洪罗庙方圆百十里的农副土产经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衡阳。镇上连同两头的道路都是青一色的石板,一条溪流自西向东纵贯老街。木板阁楼筑成的商铺临溪而建,水流上方多杉木拼成的木桥,木桥依次横在溪上,十几二十座排上去蔚为壮观。桥下溪流淙淙入耳,终年不绝,颇有江南水乡风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一次我拍下的一组照片竟然有几张色彩饱满得像西洋的油画,制成作品挂在墙上,获得了不少赞许。 从杉桥镇上往北至伊山不过几里路远。拐过一座山坳,眼前豁然开朗。我们不觉诧异,魏晋时代的仕大夫真会找地方,这外人眼中的穷乡僻壤,真个儿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异。一条小溪不紧不慢蜿蜒而来。沿溪而上,这春色竞一段比一段浓、一层比一层深了。小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婆娑的新枝柔柔地绿着。三三两两的桃树李树夹中间,花儿一团红一团粉一团白地灿然盛开。微风吹过,花瓣儿纷纷飘向小溪。雨季还没真正到来,溪水浅浅的,花瓣在明净的水面上缓缓飘移,间或被顽石阻住了,便簇拥在一起,旋成一面粉红的花团。 一路向前,小溪两旁阡陌纵横。远处重峦叠峰成环型绵延开来,把满是油菜花满目青翠的田垅拢在怀里,像抱着一幅色彩斑阑的画卷。沃野千顷,沟渠交融,炊烟袅袅,屋舍幢幢。再往前,云锦峰山色葱笼,粉墙黄瓦的伊山寺已若隐若现。 好一个“深”字了得。三百多年前,船山先生“心识回峦外”向往伊山,一路上木屐青衣,踽踽而行。兴许我们走的完全是同一条线路,那时的青石板路一定还满满当当平平稳稳。曲径通幽处,“云烟开绿庙”,眼下正是这一派好景。斗换星移,天地如此造化。朦胧中,我似乎听到了先生诗中回荡过的伊山寺钟声了。 读书云外迹 我径直去了读书台。 读书台,传说桓伊读书习武的地方。 桓伊,东晋著名军事家、音乐家。字叔夏、小字野王,今安徽宿县人。晋书《桓伊传》记载,桓伊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 相传桓伊十岁时随父桓景经荆州南下,宦游蒸湘。清衡州府志记述“伊幼年喜游野王岭”,野王岭也就是现在的伊山云锦峰。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寺碑记,刻“幼年于此读书遂得名”,说明伊山得名的由来。桓伊幼年随父寓居伊山,晚年仍归隐于此,晋书虽无记载,但衡州府志、修寺碑记言辞凿凿,读书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瞻仰的遗址勿需置疑。 赶上倡导全民读书这一特定时期登上读书台,期待能得到一点历史的光照或者穿越时空的思索。可读书台台基依旧,遗迹不存。除了云锦峰阵阵松涛,除了山谷间布谷的啼鸣,便只有风在这块百来平米的坪地上拂动,偶尔翻卷起台基上飘落的桐花。既然是三月,春光是掩抑不住的。对面山坡上杜鹃花灿灿地红着,山脚下有几头牛懒懒地吃着青草,田畦里荷锄的老者挑着木桶的村妇光着脚在忙碌着什么。 这真是个读习弄笛练剑的好地方啊!是啊,山色葱笼,四野空明,这台基连着云锦峰应该生长着不少梅花树的。唐朝诗人张祐站在这里的时候,那梅一定是开着的,“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几百年后,船山先生撑着纸伞在这里也一定站了很久。身旁的梅花树也许刚开过花的,可桓伊读书习武吹笛弄梅的痕迹早已无从寻觅。 “读书云外迹。”说白了,在先生的眼里,曾经亦文亦武功高盖世的一代枭雄连同他的传奇身世就像那片驻留在这个山冲的袅袅烟云,忽然间飘远了,飘散了,消失了,只剩下浩渺的长空。 世间轮回,生生不息。伫立读书台,有朗朗书声传来。在伊山寺花园废墟上建成的伊山小学沿袭了这千年的文脉,几十个伊山子弟考上清华,人民大学等名牌高校,通过高考走出山冲走向全国。这从现实的侧面诠释了读书台的精神内核,弘扬了中华文明发奋读书修身立世的优秀传承。 金碧动青林 伊山的核心景点是伊山寺。 有碑记述“伊山,南岳崔嵬,桓山、伊山,东晋桓伊山幼年读书习武之地,晚年隐居之处。”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定名伊山寺。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清康熙时,阿盘禅师“大兴栋宇,广置廊房”,扩建伊山寺。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起,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永 法师重修伊山寺,民国十三年又重修山门。 现在的伊山寺是前些年重修的,陪同我们游览的唐存祥老人和村里的许会计介绍说。唐老的祖宗于清康熙十三年移居伊山,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是十一代了。他说他的先祖前辈见证了这三百多年间伊山寺的盛衰存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寺庙还算完好,五十年代后期千人锅、万人钟被毁成钢铁炼掉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里大大小小几十间寺庙厢房全毁了,只剩下大殿、翠颖阁部分残墙及山门的石柱门框。许会计说,原来那口千人锅大得能让他们几个小毛孩站在锅沿上追着玩呢。 现在的山门基本上是照着原样重建的,山门石槛上嵌着清代大学者王恺运的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门联两侧嵌有“六朝胜境”的铁铸篆字。铁篆传为清人程景题,但从比程景生活年代更久远的船山先生的诗“香篆迎风入,钟声过鸟寻。”推测,这“六朝胜境”应该在康熙时或者更早就有了的。 进入山门,眼前的“大雄宝殿”算得上金碧辉煌。殿宇是在原有立面上修复的,墙体及屋面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风貌,青砖、黄瓦、圆柱、木 、飞檐属于典型的佛家寺庙建筑风格。大殿正门上方高悬宋徽宗敕赐的“景德禅寺”雕花木制匾额,大殿里重塑了几尊佛像,佛像上方有一木雕龙头置于殿顶。殿内板凳门窗仍为原物并按原有的方位布置。殿东西两侧墙上有清易湘麟题写的“鹿鸣凤山”字样。 出了大殿,左侧已建为民房。民房旁边的“翠颖阁”保留基本完整,原为伊山寺皇妃楼及山寺花园遗址便是现在伊山村小学所在了。 虽遭人为破坏,但伊山寺的寺庙建筑气势及园林布局风格仍依稀可寻。殿前,金钱松依然挺拔高耸入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面的云锦峰、寺院后的日华峰、左侧的凤岭,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青山环绕绿树掩映之中,伊山寺更像一块镶嵌在绿色围脖上的一颗宝石。“水径寺西流,南入石狮涧”。双凤井、逆流洞、青龙桥等伊山八景,伊山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一千六百年间,这方灵动的山水所蕴藏着的自然和人文光芒虽尘封了不少岁月,但终究会有更多的人去追寻去抚拭去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