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老人家更是高屋建瓴的一言以蔽之:人总会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虽死犹生啊!
当年的一部日本电影轰动一时,从黑白电视上中国人知道了血癌的可怕,了解了异国情调的爱情故事同样惊天地泣鬼神。
今天,俺们辽源也同样演绎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让人心酸流泪之余产生了无与伦比的震撼!
一个高大帅气、内心充满阳光的18岁男孩,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为挽救自己的亲骨肉,离异的父母放弃前嫌,四处求助;为不拖累父母,男孩无奈地选择了放弃治疗;为感谢好心人的关怀,男孩写下自己的遗憾和心愿:
“亲爱的爸妈:18岁正是我成年该报答你们的时候。可自从查出患白血病,我内心并没有恐惧,却是对你们二老无尽的愧疚……我真的想活下去,可是面对那六、七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儿子实在不忍心在(再)拖累你们了,我只能放弃治疗,只求来世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儿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第一,无法报答您,无法报答社会;第二,没有穿上军装,报效祖国。等我走后,我希望把我的器官捐献给社会,给需要的人,我能回报社会的只有这些了。”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儿子写给父母的一封遗书。遗书的作者名叫贺帅,只有18岁,是东辽县泉太镇德志村3组的一名农村青年。尽管文字不多、字迹潦草,还有错别字,但这封令人心碎的遗书字里行间却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华。
18岁,本是可以拥有灿烂未来的年龄,但无情的病魔却要剥夺一切。面对如此厄运,小贺帅在放弃生存希望的同时,却要捐出自己的器官,去点燃他人的生命之光。虽然只有18岁,但不幸一直与小贺帅相伴。9岁那年,父母离异,他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好在母亲也离家不远,可以经常看到母亲。可没过几年,父亲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爷爷又得了脑血栓,家庭生计的重担压在了小贺帅柔弱的肩膀上。 2010年,只有16岁的小贺帅背起行囊南下到青岛,在一家汽车修配厂打工。去年10月,贺帅突然感到全身疼痛、无力,到当地医院化验检查,诊断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过低。病痛让贺帅只好辞掉工作回到家里。尽管在家得到休养,但病情越来越重。有一天,贺帅在母亲那里,对母亲张丽芬说:“妈妈,我全身疼!”张丽芬看儿子脸色苍白,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便问究竟是咋回事儿。贺帅说是自己咬的,因为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张丽芬感觉到儿子的病很重,立即带儿子到东辽县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张丽芬崩溃了——贺帅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贺帅的病让破碎的家又聚合起来。贺帅的母亲和父亲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治病。可他们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天文数字一样高昂的治疗费。贺帅的父母把家里最值钱、也是唯一收入来源的地卖了。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贺帅看在眼里,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2012年12月的一天,做完第二次化疗的贺帅作了一个无情、但对这个苦难的家庭却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放弃治疗,不让自己再拖累父母。
于是,贺帅含着眼泪写了文章开头展示的那封遗书,并将遗书放在衣兜里,准备找一种方式告别这个让自己无比留恋的世界。恰在此时,张丽芬给儿子洗衣服时发现了遗书,便立即找贺帅,劝他别做傻事。可贺帅已经不见了。张丽芬发动亲戚邻居四处寻找,终于在聚龙潭水库附近找到了贺帅,母子抱头痛哭。张丽芬坚定地对儿子说:“就是挨家乞讨、拼上性命也要治好你的病!”从此,伟大的母爱佐使着张丽芬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筹钱为儿子治病的历程……
我们记得的是,歌词中唱到好人一生平安,可是现实中好人有时却是一生不安。躺在病榻上的贺帅遭受着病魔的折磨,一次次接到死神的请柬,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屈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微笑着面对苦难,不想拖累父母增加负担。离异的夫妻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划大船,为了孩子敢于承担苦与难。贺帅拒绝治疗,可圈可点,捐献遗体为他人照亮明天,实在值得称赞!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