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垒网络搜索的结果是:①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 ②用干打垒方法筑墙所盖的房。其实我所见到的干打垒比这简单得多,“文革”时期物资奇缺,还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只好就地取材,收集到一堆堆蒸汽机车烧剩下的炉灰用自来水浇湿,拌上少许白灰,拼命地搅和,然后作为建筑材料打墙,转眼工夫那简易房子便拔地而起了。至于冬天四处漏风,夏天到处漏雨,天天都有倒下的可能就没有人关心了,当官的不住这样的地方,有头有脸的更不会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举目一望家家如此,借二两棉花纺纺处境都差不多,也就心安理得泰然处之了。
老黄历翻过去了,干打垒也鸟枪换炮了。先是让大集体的享受了几年,后来老闹地震,就干脆把危楼让给他们,多少改善一下居住环境,遇到3--4级地震还能抵挡一阵子呢。于是干打垒便退出历史舞台了,被北京平房取而代之,那散落在各家猪圈、仓房角落里的大块干打垒也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城市巨变,种楼房成为时尚。干打垒原有住户纷纷自讨方便,剩下一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着的人们老守田园了。
路是坎坷不平的,每走一步都有可能崴断脚脖子,所以这里很难见到高跟鞋行走其间。
到处是断瓦残垣,狂风大作之时漫天飘舞着七色塑料袋,一时没注意就有可能弄个大花脸,让人哭笑不得。
人粪尿铺就“光明大路”,风景这边独好,家家户户都养几条狗,看家护院之外还多少填补一些乐趣,制造一些垃圾。
说人定胜天不错,其实好多时候环境照样能够改变人啊。干打垒就两个茅楼,一个男女相望没有隐私可言,一个历尽千难万险冒着被熏倒的危险靠近了,那两米多深的粪坑阴森森的恐怖,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样的风水宝地生活,真得有两下子,大千世界适者生存一点不假啊。
双辽沙化严重,水中含氟偏高,还多有盐碱混杂其中,人们学习蒙族喜欢喝红茶,无论你到哪家都有茶水伺候,热情好客可是一大特色。第一壶必备的是暖瓶,谁家都有几个预备队摆在那里,绝对不可或缺。
酒壶更是家家必备的,在这里要不喝倒是不够朋友不可交之人,酒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自有后来人呢。
尿壶登堂入室,应运而生不足为怪,再伟大的人也不能光吃不拉,草民更不能脱俗,半夜三更要是掉进粪坑可不是闹着玩的,老弱病残孕不死扒层皮,后悔都来不及啊。
三壶盛行,屎尿遍地,分秒都在呼吸恶浊的空气,健康真的成了大问题。民生无小事,说起来重要,办起来难,龙须沟当年在皇城根儿有人管,刚解放树形象当然要认真抓一下。如今这双辽铁路干打垒脏乱差积重难返多少年了,当官的很难良心发现,百姓说了也没用,只能忍了,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