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血荒,还是血荒! 告急,告急,还是告急! 不对呀,昔日车水马龙的无偿献血队伍哪去了,各个层次摇旗呐喊的声势浩大岂能杳无音讯呢? 原来是井喷般的献血热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危重病人由于缺少必要的血液保证手术一再推迟,生命危在旦夕。总算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了供血体,还不能“现场直播”,必须得协调好血站和医院2个利益共同体,延宕数日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生命中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实在太为脆弱。等到血来了,黄瓜菜早都凉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那嘹亮的歌声中劳苦大众齐声呐喊众志成城,在党的领导下推到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着。 然而如今面对着从南到北的一片血荒声,我们真的好无奈,有关部门大有束手无策之嫌呢。没办法,近日卫生部不得不带头搞点儿动作,不知道能否力挽狂澜否? 其实我们的义务献血也有过辉煌,那些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的农民工争先恐后的趋之若鹜,大学生的义无反顾,当年在四平师范学院我们为了多争取一个献血名额还费了挺大劲呢?那是一种光荣,是作为公民权利义务之上的时尚,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永远的温暖。套用一句广告语“今天投入一滴血,难时拥有太平洋”的大好事,谁能失之交臂呢? 昙花一现,献血热成了过去。问题的症结何在,砖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大多归结于农民工撤出,学生热情锐减之类,咱追风献过血的草民也跟着起哄,来个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捧下臭脚。 其一,无偿献血遭遇有偿服务。无论大街小巷都偶见无偿献血之车,春夏秋冬都在坚守,虽然门可罗雀,但是终归还是网罗到了许多不花钱的“宝贵财富”--新鲜血液,可是到了临床使用时无价之宝就能待价而沽的卖上好价钱,少则200--300元一袋,多则上千元,人家说了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费用,包括血站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与国外血站运营成本的横向比较等等,那都是需要成本的呀。老百姓看到的是眼巴前那点事情,诸如房子、票子、车子、妻子、孩子的开销,还有那歌舞升平的吃喝玩乐那样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呢。 其二,倡导者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多米诺效应影响。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偏偏医务工作者灯下黑,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拖后腿,据披露某地献血大军中医护人员仅占0.92%,何以服众,怎能率先垂范! 领导机关没有详细统计,再说了官员献血有待遇【名曰无偿实际暗补】好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名顶替,走下过场做下秀罢了。 其三,卫生条件的担忧,害怕后患无穷。采血车是封闭的空间,应该说是大可放心的,不过谁敢拍着胸脯喊出百分之百的绝对安全,生命之于任何人都是仅有一次的,万一乃至百万分之一被感染上病菌,现在还有了那个无药可治的细菌,这辈子岂不是玩完了吗? 说是无偿献血利于造血功能,利于减少肥胖,好处多多,善莫大焉,那么为啥白衣天使躲得远远地,是否有潜在的危险,要不人家咋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呢。还是悠着点儿好,别到时候哭都来不急了呀。 其四,无偿献血要有激励机制。有人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还有的说是出国了。笑谈中也可见学雷锋的尴尬,鞍山有个郭明义坚持着并且发展成了一个队伍,那好事做得多了,可是如今衣食住行依然如故,坚守着该有多难?献血也是一项公益事业,要让人家乐此不疲就得有在向心力凝聚力上下功夫,诸如营养膳食的调理,休息时间的巧妙安排,社会声望的提高,人气的凝聚,要做好的文章有都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啊。还有那些承诺的兑现,不能让人家画饼充饥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听说有人献血若干,按规定享受无偿用血了,可是真到了那天遇到的是高高的门槛,繁琐的手续,这也不行那也不合乎的四处碰壁,一怒之下“现身说法”,再也不献血了!这影响该有多大?一腔热血换来的是冷水,我们的献血体制该到了大动干戈的时候了。 血液不能社会化大生产,必须依靠人的自身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性化的管理科学调配使用是当务之急。现在卫生部带了个好头,其他机关也在积极应对,相信很快就能改变局面。不过要不扭转种种弊端,恐怕还会将那沸腾的热血回到冰点,再而衰,三而竭的局面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呀! 我们万众一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