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的全名是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本名闵紫英(1851年—1895年),骊兴人。这位韩国女子在韩国历史上是鼎鼎有名的,虽然她不像孝庄一样辅佐过三代国君,但也是相当了不得的人物。是佥正赠领议政骊城府院君纯简公闵致禄的女儿。
1866年(丙寅年)十六岁入宫,并册封为王妃,是为闵妃,行嘉礼于汉阳的云岘宫。她是李氏朝鲜高宗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中女性掌权的延续,被韩国的后世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女子。 -
闵妃为朝鲜国王高宗之王妃,纯宗之母。高宗幼时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摄政,一味采取锁国路线。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引入日本势力,在朝野扶植亲信,推举亲族出任要职,排斥大院君势力,两派互斗不断,导致朝鲜党争激烈,政权更迭动荡。过程之中闵妃与亲日之改革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偏向亲华,多次利用清军势力扫除政敌以求掌权。至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之后,遭亲日开化派夺权而失势之闵妃欲转与俄合作对抗日本,因而引发1895年乙未年10月8日的“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入侵朝鲜宫廷,于玉壶楼弑杀闵妃,并焚毁其遗体,并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才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明成太皇后,并厚葬于南杨州市金谷洞的洪陵。由于明成皇后初期主张开放政策,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所以深受韩国后世人民欢迎。闵妃在政治上的作为确实让人佩服,明成比孝庄晚了几百年出生,正好是在中国晚清时代,比起孝庄她要应对的不仅是内忧还有外患。-
韩国古称“高丽”,只是中国的一个岛屿,老狼认为闵妃身上具有着华夏女子的传统美德。她不但具有杨贵妃的温柔妩媚,又具有武则天的胸襟与智慧,也具有平阳公主驰骋疆场的豪气与胆识,更是兼并了林黛玉的怜腼与泪水!在闵妃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参政朝纲、总揽大权,红颜不让须眉的大气与豪迈!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她雍容华贵的背后那份悲伤与痛彻心扉!
十六岁的紫英进宫时是1866年,虽然当上了皇后,但是高宗并不喜欢她,高宗喜欢的是一个伺候他长大的宫女,就是后来的李尚宫。闵妃三年没有机会伺寝,她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但是她的寝宫每天都是灯火通明的,也就是为了等高宗。她终于等到了,五年后也就是1871年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期间也正因为高宗的冷落,她每天晚上都阅读很多的古籍,这为她以后的政治作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闵妃因书的熏陶,言谈举止之间气质不凡,也因此深得高宗的喜欢,再加上紫英是高宗的母亲闵氏的宗亲,他们的距离拉近了,-高宗也将一些政务交与她管理。
历史记下了闵妃所做的贡献,她鼓励高宗采取锁国政策及亲华路线,并在朝野扶植亲信,及推举亲人出任要职,与大院君势成水火。当上明成皇后就让闵氏家族成员和支持他们的两班权贵,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一切要职。如她的哥哥闵谦镐任兵曹判书,也就是掌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首脑,其侄儿闵泳翊任禁卫军大将。大刀阔斧地对国内制度进行了部分改革,同时调整了大院君的锁国政策。在当时东西文化冲击的时代善用外国势力的干涉,在尔虞我诈的宫廷里险中求生化解危机,她对内压制国内改革运动,对外采取反日亲清政策,维护了民族独立和主权。明成皇后可以说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不但巩固了自己和国王的地位,也在施政上颇有一番作为。
自从日本侵入朝鲜以后,时局更加动乱,壬午兵变时,明成皇后在起义者冲入皇宫时,匆忙装扮成宫女的模样侥幸逃出,其兄闵谦镐等贵族大臣被杀,大院君乘混乱之机一度夺取了权力。
后来在日本人支持下以金玉均、洪英植等人为首的开化党又发动了甲申政变,准备废掉李熙,另立幼主,建立亲日政府。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中,明成皇后依托与清王朝建立的宗藩关系,利用清军镇压了起义,平定了政变,让对朝鲜心存觊觎的日本一时无法得逞。最后的乙未事变,乱军冲入皇宫,将闵妃杀害,一代佳人明成皇后从此烟消玉损。但是她的智慧与才华仍在闪耀着光辉,因为她的功绩已经感动了韩国人,她的风韵已经散满了韩国的每一寸土地......。
2010年8月5日15点0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