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读书。愚公能够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天天钻机会黑咕隆咚的隧道又有何难?于是这个村里近100名孩子为了追梦,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不约而同的出现在这段97米长的毛坯隧道里,哪怕是危机四伏也要知难而进,因为这是他们上学的唯一通道。 据披露,几年前,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的村民投工投劳,自己挖通了这条长97米,宽近3米,高2.7至4米不等的出村隧道。从那时起,这条黑漆漆、随时都有石头落下的隧道成了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 小川全名叫陶云川,是村里的一名留守儿童,在石海镇兴堰学校上三年级。小川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妹妹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破旧的瓦房,无法栖身的一间茅草屋装载着孩子无穷的梦。客厅里有一张破旧的木桌子,最值钱的物品可能要算一台14英寸的小电视机。小川和妹妹的房间里,放着一张床,床头的位置放着小川的“藏宝箱”,里面装着课本、小川手工制作的玩具陀螺等,还有几支没有墨水的笔。 早上起来,他就在茅草屋厨房里为妹妹煮早饭,一盆白水四季豆,一些米饭。 早上6点左右,小川吃过早饭,整理好了书包准备去上学。65岁的奶奶李德之把小川送到门口,一直目送他离开家“乖孙子,路上注意安全,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直到小川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奶奶才缓缓转身进屋。 隧道就在眼前,虽然有手电萤火虫一般闪动,但在漆黑的隧道里,光线显得非常微弱。隧道里的地面凹凸不平,时而从隧道壁上还掉下落石。“叔叔阿姨,我们得走快些,这个地方有些危险。这个地方是我最害怕的地方,经过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一边唱歌,一边飞快地跑过去。”小川边说边加快脚步带领大家向前走。 小川每天都会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发,7点过到达学校就开始复习功课,所以一路上见不到其他同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兴堰学校,这时8点20分的早读铃声已经响起。 “小川是班上的生活委员,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小川的老师罗云说,陶云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他很坚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在学校,他除了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还主动去帮助其他孩子。上午10点多,陶云川吃过学校发给的营养餐,中午一般不会在学校买东西吃,有时,还把营养餐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吃。 小川年纪虽小却很听话,学习之余会帮忙做些农活。他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就背着背篓去割牛草,别看小川个头小,他能挥得动锄头了。 “小川每天徒步上学,一个月就要穿坏一双鞋子,今天要去集市给小川买双新鞋。小孩很苦,我们不管多辛苦都要让上学。”李德之老人心疼的说。 石埂村村文书余相才介绍,修建这条隧道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投工投劳,于1998年完工的,是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道。隧道长97米,高约2.7至4米,宽近3米。隧道里有没有路灯,偶尔会掉下落石,是一个毛坯隧道,因为完善设施需大量资金,所以至今没有得到完善。 全村到兴堰上学的孩子近100人,这些孩子,早上5点前就要起床。沿着崇山峻岭中的毛坯公路,要走近8公里左右的路程,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学校。远一点的或者遇上下雨,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村里去上学的孩子,基本上都要带上手电筒,早上天不亮就要出发,晚上天黑才能到家。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把房子修得又高又漂亮,把路修得又直又平,把洞子变得很亮堂,让公路变得很宽阔。让小朋友不跟我一样走那么长、那么黑的路。”陶云川在描述着自己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