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寒门出贵子。在5000年的文化积淀中举不胜举,汗牛充栋的记载中更是唾手可得。
然而现实中,农村的莘莘学子要想实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鲤鱼跳龙门,却只能是是关山阻隔,迷雾重重,知识改变命运难于上青天!
有关统计显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占人口比重绝大多数广袤的农村子弟考入清华北大的凤毛麟角,步入高等学府的更是相形见绌,公务员等令人眼热衣食无忧队伍中所占比例更是少得可怜。寒门出贵子已经成为越来越远的青春之梦。
面对输在起跑线,落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寒门子弟,人们应该反思,社会更得有所倾斜,不然的话和谐只是表面文章,共同富裕也要大打折扣。
胎教在城市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芸芸众生已经获益匪浅,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天地土里刨食的农妇们却没有这样幸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都在奔波劳碌,下顿饭等米下锅,鸡鸭鹅狗满院落嗷嗷叫唤着,羊牛需要答兑呢。即使蹲在墙角喘口气,也没有闲心掂量一下什么胎教,就是懵懵懂懂的略知一二,也真不懂得如何让肚里的宝宝享受知识的阳光雨露啊。要是摊上近亲结婚的父母,即使能够摆脱痴涅呆傻的命运,也难逃智商不够的先天不足,艰难坎坷的命运岂不如影随行吗?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医院剖腹产在大小城市都成为时尚,而在农村却难实现,不论此种办法得与失,光说那简陋的接生条件,土法操作的风险是毋庸讳言的,脑瘫、脐带缠绕规避了,其它风险就不一定这样幸运地逃过一劫,身体素质靠什么保障。
多子多福的传统泛滥成灾,农村多数家庭都期望着有接户口本的,超生现象习以为常,有的计划生育部门甚至以此创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教育下一代成才的大事反而被忽略,失学儿童遍地早都不是什么秘密了。即使有出人头地想法的孩子也是十分艰难困苦,学校在撤乡并镇之后减少了,需要跋山涉水投奔,学费需要小鸡下蛋缴纳,念好的还有一线渺茫的奔头,稍差的只能自暴自弃,女孩更是在无才便是德的蛊惑之下昙花一现的逃离学堂,等待着上错花轿嫁对郎去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周而复始,越瘸越拿棍点啊。放假了,农民子弟要帮助家长春种秋收,学习只能是忙里偷闲的自得其乐,温故知新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
身处政治经济文化的新新人类,糖水里泡大,衣食无忧之外,承受着长辈们的无限期待,能自理就进入贵族学校深造,英语氛围浓烈,美术、体育捷足先登,钢琴、电子琴伴随着轻盈的脚步成长。到了上学年龄择校进重点班级,名师出高徒是必然的选择。如今又有了名校自主招生推荐名额光照人间,靠学习名列前茅者有之,有人脉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细数一下有几个农民子弟榜上有名呢?要不咋有人叫嚣我爸是李刚而惹是生非,没有哪一个人喊出我爸是农民呢!
缩小城乡差别喊了许多年,可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农家子弟不光输在起跑线上,寒门出贵子实在太难,即使同一学校毕业了,参加工作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照样举步维艰,别说宏图大展,就是维持局面都力不从心呢,如何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