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西渡赋
——庆祝衡阳县西迁七十周年颂 天宝自物华,勾画沉浮衡阳;地灵而人杰,成就风范西渡(全国文明县城)。蒸水(沿河水气如蒸)河是衡阳县的母亲河,流经西渡19个村,呈“乙”字形,在西渡江口相继接纳了演水和武水后,形成三水并流,五桥横跨,河床更宽,河水更半。并流后形成了中洲公园姊妹二岛,宛若三龙戏珠,半浮河心,仿佛一艘溯水西行的大船。西渡(旧时衡州西去宝庆<今邵阳>跨蒸水必经此渡口,因而得名。)因此成了这方风水天然宝地。嗟乎!山水清嘉,胜迹历历,美景叠叠,非笔墨所能尽述也!壮哉!县城。美哉!西渡。 明末清初,西渡人烟尚稀,一圈小山环绕,虎形山、龟山、猫公山、鳄鱼山仿佛从洪荒走来,被时间定格,守护着渡口。梅雨时节,三面来水,东逝不畅,积水成湖,所以古时西渡也叫西湖。湖中有大小西林三岛,郁郁葱葱。水退后,可见蒸水河(俗称草河)在这里打了个急弯,向东偏南流去,余皆湿地滩涂,群鸟载飞载鸣,生机勃发。明末清初,吴三桂率得胜之师从滇入湘,路经西渡,陶醉于眼前生机,踌躇满志欲立皇城于此。他在冠山岭西山脚开挖护城河,在河滨滩涂修堤筑坝,于是,12口观花池出现了。阳景拓、晚景拓、古塘波光粼粼。水乡泽国的西渡,三水汇流,吸引着穿行人流的目光.......“头枕冠山岭,脚踏古塘荡,福人得福地,代代伴君王。”古老的民谣神化了西渡的山水。 明清以来,鸟篷隔岸,雾锁寒江,过渡的行人和艄公的呼喊应答之声不时打破渡口晨昏的静谧。现在古渡还在,却见证岁月沧桑和县城西渡新城的变化。众观历史画卷,西渡文化底蕴浑厚璀璨,它曾是始于秦汉西渡甘醇湖之酒黄龙玉液的产地,名扬中外,誉满湖湘。西渡并非沉睡闲地,早在四百年前,就名闻于世的被毛泽东誉为“东方的黑格尔”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的故里,为西渡增色流芳,成了魅力蒸阳。西渡一面旁山,郁郁葱葱,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极公路之回环,四通八达,令人无限向往。1952年7月,衡阳县治迁至西渡,建县新城,地覆天翻;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旧貌变新颜,灿烂的五星红旗,在西渡新立县城上空迎风飘扬。雄姿焕发,肃穆端庄。 观今鉴古,如今西渡,人稠地热,幸福蒸阳,宜居新城。布局合理,街道宽畅,公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厂房林立,机器日夜歌唱;商店鳞次栉比,购销兴旺;美丽的中洲公园,游人熙熙攘攘,流连忘返。已经兴建的怀邵衡高铁西渡客运站,可偿五湖四海宾朋宿愿,来衡商大计,创大业,旅游观光......情意绵绵的护城河,环绕着县政治中心,水天一色,星河灿烂,昼夜不停谱新曲,婉转悠扬。四大家的屋脊,树立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耸云霄,让苍茫大地增添无穷魅力;十八大以来,全县坚持以全面小康为总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发展战略,互相促进、步步走高,不断提升,灿烂辉煌,一派风流。国家卫生县城,熠熠生辉,全国文明县城,赫赫有名。 西渡紧偎蒸湘二水,年年岁岁,迎来翱集雁群,戏水鸳鸯;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风帆点点,笑语八方。黍稷盈畴,华实遍城乡。西渡面貌日新月异,雄伟壮观,它送走了千年晚霞,迎来了万载朝阳。天造地设,乐土一方。衡阳县城矗立其中,格高衡岳,袤广三湘,雄浑壮阔,无限风光。全面小康社会正向西渡频频握手,热情拥抱,亲切交谈。衡阳县2559平方公里的广袤河山上的125万英雄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构筑人间地上天堂——春光秋月常驻,福禄寿禧无疆!西渡必是鲜花铺地,歌吹沸天,成为富裕、文明、和谐之人间乐园!逢共产党十秩华诞,豪情潮涨,挥笔作赋!小康大同,来日可期兮,福泽绵长,县城千千岁兮。
衡阳县西迁七十周年感赋
衡阳西迁七十年,山河巨变展新容。 城镇万栋冲天起,生态百行茁笋生。 产业文化兴伟业,农林牧副壮山川。 全面小康前途广,国富民强锦绣篇。
——作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