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寒瑞雪飞,阴阳二气又轮回。 安身静体冬节后,煮酒消寒再画梅。
注:冬至又称称冬节、交冬、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先被制定出来的,是中国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这一天中国北方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过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间亦有填九九消寒图,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等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