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野史 > 政坛风云 >

《纪念刘和珍君》必读背景资料

时间:2013-08-03 17:06来源:本人 作者:阿忆 点击:
  原题:《一粒棋子》
  翻读鲁迅的《华盖集续编》,重读《记念刘和珍君》,想起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1926年3月18日,学生们在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47人惨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一位,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是一段历史,我们认识它的方式,却是文学。记忆如此强烈,以至于进大学之前,我曾以为,这是历史的全部图景。
  实际上,一个人只是一粒棋子,四周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
  1926年3月,苏共在中国南北培养的两股革命力量,遥相呼应,准备推翻中华民国执政府。南方,是蒋中正的革命军,金戈铁马,北伐在酝酿。北方,是冯玉祥的国民军,战役连连,控制了京津。三一八惨案的诱因是:冯玉祥攻占天津,击退张作霖派来大沽口的军舰,随后铺设水雷,禁止任何船舰进入;其间,国民军与日舰冲突,互有伤亡;16日中午,驻京外交使团中的八国公使,以《辛丑条约》为据,向执政府外务部递交最后通牒,限48小时停战,解除封锁;17日,遵照苏联大使卡拉罕指示,李大钊和徐谦组织群众大会,要求执政府拒绝最后通牒。第2天,惨案爆发,内外震惊。
  不过,在文学描述中,一些线索和信息被剪除了,但至关重要。
  首先是苏联的目的,苏联要巩固从中国夺走的唐努乌梁海,加速蒙古独立,永久控制东北铁路,段琪瑞和张作霖是绊脚石,所以必须消灭他们,并把中国人的视线转移到介入其间的帝国主义身上,分散注意力。最好的办法,是国民军与日军发生冲突,这一点,苏联人如愿以偿。在帝国主义讨论最后通牒时,苏联大使卡拉罕,作为外交使团成员,过去曾是外交使团领袖,却不反对列强威胁中国,以纵其乱。
  最重要的是,执政府接到最后通牒,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事实上,外交委员会去征求冯玉祥的意见,答复是,只要列强对内战严守中立,愿遵守《辛丑条约》,撤除海口封锁。段祺瑞的答复却是,最后通牒“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冯玉祥妥协了,段祺瑞却没有让步。
  也就是说,17日的群众大会,是在执政府已经拒绝最后通牒的情况下,还在要求拒绝最后通牒,并包围了执政府。诡异的是,把守执政府的,不是执政府卫队,是国民军。激愤的民众想要翻墙去抓段祺瑞,被国民军拦住,双方怒骂,僵持到很晚。3月18日,李大钊召集十万人抗议大会,要求的还是拒绝最后通牒。大会展示了一件血衣,说是“段祺瑞铁蹄下之血”,把国民军替换为执政府卫队。随后,大家再去执政府,直至发生惨剧。
  刘和珍只是一粒棋子,她完全不知道,情况是如此交纵。
  这里又有几个细节被忽略了:一是多数人不敢再去执政府,经鼓动说服,才犹豫动身。二是为了自卫,组织者制做小旗杆时用的是粗棍子,确是“手无寸铁”,但并非“手无寸木”。三是国民军不见了,守在执政府门内的,是卫队。四是47人惨死,并非全是学生,其中1名是卫兵,2名是便衣警察。
  事情的结局也被忽略了,这相当重要。19日,苏联顾问埃凡斯和阿连去找北京卫戍司令李鸣钟,希望警备旅制伏执政府卫队,把段琪瑞作为人民公敌审判,被婉拒后,他们去找李大钊,要他告诉冯玉祥,把天津前线总指挥鹿钟麟调回北京,接替李鸣钟。不久,鹿钟麟赶走段祺瑞,瓦解了执政府。如果刘和珍在天有灵,这个结局可以告慰她,但刘和珍的敌人不是段琪瑞,而是帝国主义,她对执政府至少抱有一丝希望,才会去那里请愿。结果呢,学生们牺牲了性命去声援国民军,国民军却在20日全部撤离天津、津浦、京奉阵地,冯玉祥远走苏联,帝国主义在北方的秩序复原如初。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