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部落所在地:云南双江中缅边境 澜沧黑江 两江交汇 三县交界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
![]()
中缅边境,绿色的边界。这是记者沿中缅边境采访看到的壮观景象。 中缅边境耿马段S134一S135号界桩之间的边界线我方一侧种植的250亩泡核桃长势喜人。耿马县外事办公室主任温济涛高兴地说,以林护界既防止了国土流失,确保了界线走向清晰,维护了边界,又绿化了荒山荒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把“外事为民”的理念和内涵延伸到了为边民致富的好路子上来,成为激活边境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展现出了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益的双赢。 长期以来,中缅边境双边的天然界线不清晰,导致双方边民过耕、过牧等情况常有发生。为明晰界线,耿马县曾创立了中缅边界管理的先河,用沿边界铺设石板路的方式来明确界线。延绵且明晰的石板路曾经对边界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水土冲刷等自然客观因素,部分地段的石板路被损毁。后来改为在我边界一侧植树造林,以打造边境绿化林带的方式来明确界线、管理边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据介绍,多年来耿马县边境共沿边界种植橡胶、沙松、柚木、泡核桃边界林700多亩。到目前为止,全县边境农村边民共300余户1900余人依靠种植发展橡胶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中缅边界镇康段国境线长96.358公里,辖区内有界桩20个号30棵桩,除40多公里以分水岭为两国边界外,其余以河、沟、地埂为国境线,界线无天然屏障。中缅两国划界已经50年,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界桩、界线及标志物损坏严重。该县外事管理部门加强界桩、界线标志物的维护和管理,在界线走向复杂、人口密集、界务管理难度大等地段,种植沙松、榕树、剑麻,使界线走向更加清晰,有效防止了国土流失、双方边民土地过耕、骑线种植,减少了双方边民纠纷,维护了边境稳定。 澜沧县国境线长80.563公里,边境沿线有雪林、糯福两个乡、8个村民委员会、109个村民小组。早在1990年5月,该县外事部门就制定出关于种树维护国界清晰的计划。该县组织实施的“绿色长城工程”护界模式,曾得到省外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25个边境县推广。自1991年至今,该县20年已种植界树30万株,面积2700亩。 据初步统计,中缅边境沿线边民共种植界树100多万株,总面积达1万多亩,筑起了边界绿色长城地带。(云南日报记者 陈保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