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高三通史复习的思考 刘金军 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计思路而编写的教科书历史的时序性较差,历史的整体性不强,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考试范围则是以通史顺序呈现,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也非常重视考查考生的通史知识和通史思维。因此,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通史复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请同行赐教。 一、明确通史的特点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前提 通史难为,是史学界的共识,故有“通史大业,殊不敢轻率为之”的说法。[1]通史不仅需要史家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史家具备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在高三有限的教学与复习备考时间里,在学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通史复习,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笔者以为,进行通史复习,首先要明确通史的特点和要求。 重视通史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通史家风”。许凌云先生在《试论“通史家风”》一文中,[2]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通史家风”的特点: 第一,成一家之言的著述之旨。此为“道通”,是史家作通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许凌云先生引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的论述:“古人所欲通者,道也......穷毕生之学问,思辨于一定之道,而上通千古同道之人以为籍,下俟千古同道之人以为辅。”以说明“道通”乃是我国古代史家治通史的根本目的。从我们所熟悉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名著可以看出,通史之“道通”,绝非史家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他们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史实的选择与梳理,以通史的形式体现其治史思想与目的,从而为世人修身、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第二,范围千古、牢笼百家的作史规模。此为“博通”,是史家作通史的基础。通史首先是内容广博。“通史的规模,从时间上讲,它往往贯通古今;从地域上讲,它往往范围九州,远及绝域,涉及外国;从取材上谈,它往往广涉四部。”[3]博还必须通,只有博与通有机结合的通史,才能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才能体现历史的整体性。 第三,通古今之变的作史方法。此为“变通”,是史家作通史的观点、方法。通史之“通”,是和“变”紧密相连的。“通古今之变”不仅仅是叙述历史的发展变化,还要进一步探索历史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当代治史学者王家范先生对此作了更为生动的概述:“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重显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的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4] 许凌云先生从治史的宗旨、基础和方法等方面概括的中国古代“通史家风”的三个特点,毫无疑问,是通史三个最重要的特点。“道通”是通史之灵魂,“博通”是通史之骨肉,“变通”是通史之经脉。三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特点,达不到其中任何一个要求,都不是真正的通史。因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高三通史复习,要围绕通史的特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道通”的特点,寻找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通史之“道”,从更高的层次上整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发挥历史的经世功能;二是围绕“博通”的特点,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思路,发掘历史上下、左右的联系,努力做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三是围绕“变通”的特点,用变通的方法观察历史,把历史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概括出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保障 “道通”是通史的灵魂,通史因“道通”更加吸引人、感动人,因“道通”能够启迪人、鼓舞人,因“道通”显示其深邃的理性精神和历史精神。抓住通史之灵魂,实现“道通”之效果,需要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能力。为此,要认真学习当下处于主流地位的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基于史观,高瞻远瞩,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段和全景的角度观察历史,帮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时,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其本质和主流。基于史观,立足现实,能够引导我们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打通古今联系,实现古为今用。对唯物史观中学历史教师还是比较熟悉的,下面仅就文明史观在高三通史复习中的价值和意义作些简要说明。 文明史观立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观察历史、分析历史。一方面,帮助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在今天依然有用的知识和价值,告诉我们过去的什么和今天有关,帮助我们贯通古今,实现古为今用、以古识今之效果。另一方面,关于人类文明种类之划分、人类文明递进顺序之认识,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历史之演进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毫无疑问,文明史观比较好地将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用文明史观指导通史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既经纬分明又经穿纬插”知识体系,能够帮助我们以文明之“道”贯穿历史,更好地实现“道通”之效果。 就历史高考题而言,从文明史观的某一角度切入,考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是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2011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浙江卷第38题“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和问题略);安徽卷第36题“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和问题略)。高考试题将文明史观和通史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服务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也要用文明史观指导通史复习,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的通透感,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高三复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处理好通史与断代史的关系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基础 首先,要立足于通史的整体要求定位断代史复习的目标。明确通史之大体,立足于“通”的目标,围绕揭示特征和演变线索两大主题,确定断代史的复习目标和复习任务,努力体现每个历史阶段前后迭连间的异同,突出阶段性的标志。当然,要恰当确定断代史的复习内容和目标,需要深入了解每一段历史在通史中的地位。为此,必须借助史家尤其是一些史学大家的研究成果,从中选择定位准确、与中学教学内容联系密切、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下面仅以宋代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纵观中国历史,陈先生关于宋代文化的认识可谓高屋建瓴。对此,我们从教材中宋代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那么,宋代文化为何居于如此高的地位呢?这与宋代政治和经济有着必然的关系。宋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都比较熟悉,这里仅宋代政治与文化繁荣的关系作如下分析: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无不找出前一代统治者的破绽和缺失,以作为自己的殷鉴,加以弥补,以求避免重蹈覆辙。北宋政权所继承的是败亡相继的五代,为求不做短命的第六代,它更是以防范五代弊政作为其施政建国的最高原则。于是,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总是在文臣与武臣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使其都不可能自动运转其职能,各方面都出现鹤蚌相持的格局,而最高统治者则坐收渔人之利。这种制度设计,使北宋统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不用像秦始皇那样采取焚书坑儒、禁百家言的措施,也不用像汉武帝那样,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便可以牢牢掌握国家政权。 北宋王朝面临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客观形势,迫使北宋王朝必然要把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倚恃对象。但为了防止军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北宋统治者奉行所谓“重文轻武”的政策。细观其“重文”的内容,其实是使文臣成为牵制武臣的工具而已。因此就出现倚恃武臣,也重视文臣的现象。 由于战争的需要,北宋王朝并不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而采取鄙视和压抑政策。对于深入研究与御敌无关的学科,如医术、乐律以及另外的科技项目的学者,也予以礼重而不是加以鄙视。总之,北宋政权对思想、文化、学术界的活动,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极少加以政治干预的。所以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 显然,根据陈寅恪先生关于宋代历史的定位,分析宋代的相关历史内容,宋代的历史特征,宋代前后的历史发展线索就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其次,要从构建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的角度进行断代史复习。断代史的复习目标确定后,要认真梳理每一个断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阶段历史的纵横联系,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整合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的通史复习,才能避免浮泛空洞的通史复习,提高高三通史复习的实效。 四、抓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关节”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关键 历史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之间,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称之为历史的“关节”。从“关节”的角度认识相关事件,我们会发现,它们既是前段历史发展变化之果,又是后段历史转化之因,在历史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抓住这些“关节”观察历史,既能够看到历史的前后联系,又能够发现历史的转折变化。在此,试以五四运动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被确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关节”。把握这个“关节”,了解其来龙去脉,对把握20世纪前五十年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析五四运动的“来龙”,必然会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整合,松解了政治对文化和经济的刻板控制,加剧了政治权威的丧失,同时却戏剧性地造成了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为中国社会的价值重建提供了便利。这场革命后,中国政治上的混乱和政局的动荡,换来了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批判,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社会在西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观察五四运动本身,首先会想到其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正是这一失败,激发了中国人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但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幻灭感,带来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巨大怀疑和失望。正如当时知识界代表人物陈独秀所言:“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5]五四运动的发生,表明晚清以来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运动陷入了范式危机。 探究五四运动的“去脉”,又必然联想到其后中国政治思想的变化。当五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丧失热情时,一个新近崛起的完全迥异于西方的崭新形象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反资本主义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处于价值危机和现代化范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现代化运动很快实现由“西化”到“师俄”的范式转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乃至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中国革命在“师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抓住历史发展的重要“关节”,深入分析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既能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之贯通,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之变通,无疑是搞好通史复习的关键。 五、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搞好高三通史复习的保证 在高三通史复习中,最常见的是对人物、事件、制度等进行“知识拼盘”,是知识点间缺乏相互联系的“展览”。这种复习徒有其名,毫无通史复习之实。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通史的特点,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学习。 首先,选择几部史学大师编著的经典通史著作进行学习。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世界史》等。这些著作视野开阔、史料丰富、观点新颖,有多道2011年历史高考试题就是从其中取材的。如天津卷第12题的材料一引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13题的材料一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安徽卷第36题的材料二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真阅读这些著作,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有效应对高考试题,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师们编撰通史的旨趣,学习他们驾驭通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将模块内容整合为通史知识体系的能力。 其次,选择几部经典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著作进行学习。如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吴泽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何兆武先生的《历史与历史学》等。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涉及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等问题。历史哲学是人们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试题出现了不少考查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问题的题目,2011年就有几个省市的试题直接考查这类问题。如广东卷第38题第(4)问:“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安徽卷第22题题干的表述:“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选项略)高考试题的这种新动向,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知识的学习。否则,就会影响我们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第三,选择部分史家的经典史论作品进行学习。我国史家有许多精彩的史论,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评论。这些史论,以明确的语言、深刻的见解和“彰往而察来”的意识,给予我们无穷的联想和不尽的启示。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史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司马迁的历史哲学、社会思想、人文精神,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司马迁善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表达历史见识的艺术手法和高明之处。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作全面评论的一部杰作,宏论迭出,发人深省,是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当代历史学者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用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充满理性的梳理,吸取众家之长,重新把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脉动。学习史家的史论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历史见识,提高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史家史论,语言简捷,概括精辟,认识深刻,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材料来源。翻阅2011年历史高考试题,也能发现不少直接考查史家史论的题目。 广东卷第38题材料一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浙江卷第38题材料一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上海卷第36题: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毫无疑问,认真学习经典史论作品,对我们应对日趋增多的考查史家史论内容的高考试题一定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高三通史复习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无路可走,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通史复习的质量。 ————————————————————————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J].历史研究,1983(4). [3]许凌云.读史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510030)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