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散文】雨后访南山
时间:2010-11-11 08:58来源:本网“文苑” 作者:雨荷 点击:
次
:本网首发此文时间:2010-11-08 18:06 入选典藏时有改动。原发链接:
作者:雨荷 ,亦名素荷,陕西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汉中市某医院。
立秋下雨,白露下雨,雨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一场接一场,淅淅沥沥绵绵不断,即使在梦中也在撑把伞。天潮潮的,地湿湿的,就连思想也是润润的。用过晚饭下楼,灰蒙蒙的天飘着毛毛细雨,行人寥寥,步履匆匆。厚重的衣裳,冷清的店铺,清冽的秋风,稀蹅蹅的路,整个街道都是黑白照片的味道。
我在马路上随意地走着,我没有明确地目的,我把自己交给脚下的路。脑海里突然跳出白居易的诗:"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想着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天气也是一个人散步吧,我好像看到他孤独的背影就在前边不远处,我的灵魂追随着他的灵魂,两颗孤独的心靠的很近很近。
抬头一看却是到了南山脚下,就像是又到老朋友家串门。
南山经雨水洗刷后更显苍翠,就连远处的楼房也格外清新。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潮湿略带土腥味的空气,迈进了朋友的家门。水泥路湿漉漉的,路边零零星星的野菊花被翠绿的野草拥着,淡淡的紫,纤细的花瓣,黄色的花蕊。它柔弱的身躯在秋风中摇曳着,婷婷玉立,不输青松。我矮下身去,爱怜地捧着一枚花朵,花瓣上分明还有水珠呢。我的心一片宁静,想起了朋友的笔名"菊间客"。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朋友说他喜欢菊。而此时此刻我好像读懂了他,读懂了那个不张扬不狂放不沽名钓誉淡薄处世的现代的五柳先生。
拐弯后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在我面前。黄绿色的竹,深红色的红叶李,墨绿色的松,依山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那松树与天相接,直插云端,好似披了薄纱,朦朦胧胧,时隐时现。我感叹秋风的绝妙,把这山川泼洒得如此壮丽恢宏。
沿着路继续往上,排水沟里的水在低声吟唱,路边松树青翠欲滴,银杏树换上了淡黄色的衣裳,柳树依然枝繁叶茂,只是少了一些柔媚,多了几分硬朗。我惊讶柳树适应环境的能力,想起了春天在这里看到它不敢贸然相认时的尴尬。柳树的气质是适合依水生长的,微风吹过,柔软的柳枝迎风起舞,灵动飘逸。柳树婆娑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平添了几多妩媚,几多诗意。
来到一片开阔的地方,有几个老人在做健身操。喘口气,看天色尚早,继续拾级而上。台阶上水汪汪的,我小心翼翼,捡干一点的地方下脚,免得蹅湿鞋子。路边的草显出衰老颓败的样子,台阶上有一些落叶,林中传来三两声鸟儿的低鸣,清冷的秋风吹过,树上便飘下片片黄叶。我感动它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也要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为生命舞蹈的精神,想着它用绿拥抱大树,点缀山林,装饰世界的无私,看着它在秋风秋雨中飘落的凄美,不由心生感伤。
台阶的尽头,有座古塔,始建于明末清初,民间称它镇水塔。古塔风吹雨蚀,破旧不堪。塔的南侧,郝明德烈士墓被一片翠绿拥着。白色的烈士亭庄严醒目,亭檐上绘着栩栩如生的花草,黑色的墓碑上刻着烈士的生平。我在墓前静默,想着他年仅十八岁的生命,那像花儿一样鲜活的生命,在新中国成立的黎明时分,献给了这片土地,他的英灵与南山相伴,与南山永存。
远山已显出墨色。路灯亮了,灯光透过树叶,洒出斑驳阴影。挨近山门时,喇叭里传来"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那甜美的歌声让我感动,我不由得也跟着哼了起来。
嘉陵江泛着青森森的光,一向温柔的玉带河溅起了朵朵浪花。她在清脆悦耳的"哗哗"声中,欢快地扑向嘉陵江的怀抱,在桥墩处合奏出一曲浑厚的"黄河"进行曲。铁桥横跨南北,像巨龙一样卧在江面上。隔岸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替闪烁着,楼房窗户透出灯光点点,就是窗帘也遮挡不住家的温馨。
是呀,这样的天气,处处都是家的感觉……
|
(责任编辑:百合)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