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教网讯 “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话题刚刚降温,近日“中国式接送孩子”又热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其实无论“中国式过马路”还是“中国式接孩子”,都不只是家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确实属于“中国特色”,中国人自有的习惯,但造成这种习惯的原因何在? 值得反思。 独苗娃娃不放心 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出个事,可是几代人的噩梦。一个孩子宠都宠不过来,又怎么放心让他一个人过马路,上学放学。只要孩子能平平安安地活在自己的眼前,比什么都强。独生子女政策,一对夫妻一个孩,更强化了这种心态。孩子,是他们的一切,更是家长们的安慰。养个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养个宠物。 几十年前,父母亲那个年代,每家都是兄弟姐妹几个,物质条件和精神关爱都得不到满足。以至于在物质条件相对非常丰盛的当下,家长们内心的愿望被勾起,变本加厉的把关爱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许,我们可以自省一下,还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蓝天。 交通现象不信任 城市在一天天变的繁华,街道在一条条的扩大。以前学校就在家门口的场景早不复存在。孩子过远的上下学路程、潜在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风险,都可能造成一个家庭不能承受的痛苦。上下学时间通常也是上班族们的上下班时间,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对学校门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压力。 我们期盼社会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行动。说到这,觉得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就是----校车。大力发展校车事业,是必要的。增加校车经费投入,哪怕是停掉公车购置,也要买校车。此外,政府要加大对普通学校的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师资力量在学校间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缩小校际之间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的差距,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到好学校。家长们也就不用横跨几个区,为接送孩子奔波,这样或许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寻求方法纠正态度 改变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行为,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在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我们应沉静下来多思考一些有用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教学措施,交通秩序,公共治安,这些都做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相信“中国式接送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减少,直到最终彻底杜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