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井泉先生的书房,一股宁静简朴而富有生气的气息迎面而来,澄心阁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如今年代,潜心文艺,引领校园文化,关注底层社会的作家恰如孔乙己盘中的茴香豆,少得可怜——职员们关注的是工资福利,社会上关注的是发财致富,就连学生们就学的动机也不再是如同周总理青年时代热衷的振兴中华,而是自觉不自觉的都向成年社会靠拢。好像只有井泉先生“不通世务,意气用事”,或埋头编读书刊,或奋笔抒写人生,这就是我长期以来关注他的唯一原由。 我与井泉同在一所普通高中中学任教,尽管我教的是理科,蒙他不弃,一来二往,得到了他主编的几份校刊和县校园文联的两本会刊《船山》。打开《船山》第7期,被一篇《品味泉水》的散文所吸引,其文如汩汩清泉,沁我心脾,又具有天然绿色食品的原生原汁的美好滋味,给我精神的营养。一看作者,正是井泉本人。文如其人,井泉平素为人正如井中的泉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生生不息的灵气,有源源不断的朝气,更有不断进取的锐气。 与他对谈得知,他创刊的初衷是辅助语文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教学之余,他肩挑两种刊物,走得艰难却硬是闯出了路子。最近一期《船山》由于40%篇幅是第一次面向全国征的稿,起点更高,视野更广,选文更精美。全书洋溢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与强烈深沉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五千年文明以来衡阳唯一的思想文艺大家王船山为天地立心且经世济用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该期刊物分“铭记汶川、平民心声、衙斋卧听、人民喉舌、百年大计”五个栏目,分别从大事件、小人物、官场、媒体、校园五个不同角度纪实当代生活,以衡阳本土为聚光点的同时辐射全国,大而言之,关注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命运;小而化之,关心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处境。如《唐山—汶川》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时代的巨变与民主进步;《让双休日名副其实》体现了绝大多数师生对国家法定双休日如期放假的心灵呼声,5+2<5理性而直观的显示了应试教育的恶果与物极必反的道理。我打心眼里为这样的选文叫好! 井泉早年习中医,后弃医从文,只为一腔对文艺事业的赤诚,而这种赤子情怀,又源于他对文艺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的笃信。读井泉的文与人,使我不断认识到,在一个远未完善亟待变革的社会,主流的文学即人学,文艺能够唤醒个体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关注,也能唤起一个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从而勇于行使和主动承担。这使我想起同样弃医从文的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他用如椽巨笔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指明了一条条铺满荆棘但意义非凡的路,得到了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敬仰与爱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笑看人生难行路,不甘蹉跎真英雄”。愿意气风发的井泉先生文艺人生之路一路顺风,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