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标 双江县标位于214国道与县城的交叉路口,既是双江象征性的建筑物,也是北回归线穿越双江县城的标志点。它高21米,标坐直径15米,由标柱、基座、底座和艺术人物浮雕组成,标柱以“双江”二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J”组成,标柱顶部为“科技之星”,基座由四块曲形板交合组成,曲形板块下有环形浮雕,底部环形浮雕两侧是圆球和托盘,托盘上雕塑着拉祜、佤、布朗、傣四个民族姐妹,标志着各民族大团结,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的现实意义,县标建筑是双江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的自豪和骄傲。(江宏峰拍摄、整理)
双江渡口
双江渡口位于大文乡邦驮村,距县城83公里,东与思茅景谷县隔澜沧江相望,南与澜沧县和小黑江一水之隔,海拔669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这里景色雄奇秀美,小黑江自西向东汇入澜沧江,形成一个“丫”字形,远眺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一起,雄奇而壮观,置身山顶俯看,青翠的山脚下澜沧江宛如玉带般环绕在群山之间,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江宏峰收集整理,县旅游局提供相关资料,张建益提供照片) 双江县城的历史变迁
(五十年代的双江城) (八十年代的双江城) (九十年代的双江城) (现在的双江城) 在旧中国,双江曾经是令人谈虎色变的“瘴疠之乡”,百姓中有“要下勐勐坝,先把老婆嫁”的民谣。1929年设双江县,为避瘴疠,当时政府冬春在勐勐,夏秋移营盘(现沙河乡营盘村),两地办公。 1950年12月,成立双江县人民政府,就民国县政府营盘官署办公。1952年底县人民政府搬迁到勐勐,着手 县城基本建设。改革开放以前,双江县城只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勐勐街,既是街道又是集贸市场,居住、电力、电讯等城市功能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双江经历了两次大的规划,一次是1985年的“双江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和2000年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双江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委、政府提出了 “美化一条路、形成一个带、治理一条河、建设六个区”的发展思路。规划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双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22.46%,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江宏峰收集整理,张建益、严兴勇、档案馆提供照片)
大浪坝森林公园
大浪坝森林公园距双江县城36公里,属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10.5万亩的华山松林与5个人工湖泊环抱于一体,湖光山色,森林草场,形成“群湖拥翠,浪影松涛”的迷人佳境。行于林间,绿意润目,沁人心脾,鸟鸣萦耳,恍若静处于世外。(江宏峰 摄) 大文革命老区
大文革命老区
(原原迤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组织员韩三(左二)) (李培伦(右)魏文才(左)) (浦世民) (王维仁) 双江自治县大文乡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云南省40个革命老区乡之一。1948年,为配合全国解放斗争,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出地下党员李培伦,“民青”成员魏文才,“新联”盟员王维仁同志来双江、沧源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活动。1949年2月下旬,李培伦等从沧源岩帅到达双江大文乡,争取民族上层人士浦世民于3月7日在双江千控(即现千信村)发动武装起义。浦世民的武装力量编为迤南人民边区自卫军第一支队第八大队,浦世民任大队长。该大队在进军耿马和马台战斗中立下了战功。大文乡以临沧地区第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诞生地而载入史册。(江宏峰收集整理)
仙人山 双江县城东南方向20公里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海拔2707米,它高傲地独立于群峰之上,相传有仙人居住过,故名仙人山。此山到处是悬崖绝壁,怪石嶙峋,壁间有一险径可攀滕附壁而上至山顶,山顶有一方平地可容纳百人,山间风云变幻,地形奇形怪状,多为岩石,有的象佛像,有的象一对恋人相互倾诉钟情,游人立于山顶,裹着呼啸天风裁云指雾,使人顿生飘飘似仙之感,举目远眺,六个邻县山川景秀尽收眼底,给人以容天地一间之感,思绪万千,产生无尽的遐想。(江宏峰、陶玉明) 神农祠
神农祠位于双江自治县南勐河上游勐库镇北部,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山脚的古茶谷中心地带。祠内塑有一尊采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农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宽4米。对称建有两间传统民族风格房屋,左为茶展馆,右为茶艺馆。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广场共铺贴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从神农祠牌坊至炎帝神农塑像共有69级台阶。神农祠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两河交汇,环境优美,是游客休闲度假、朝拜茶祖神农之圣地。(江宏峰收集整理,县旅游局提供相关资料) 白象寺
官缅寺是于一九九一年恢复新建的佛殿,并更名为白象寺。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