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自昧其心 >

船山先师:周敦颐

时间:2016-05-17 16:17来源:衡阳县王船山研究室 作者:衡阳县王船山研究室 点击: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儒家理学思想鼻祖,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周敦颐生平 天禧元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儒家理学思想鼻祖,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周敦颐生平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于湖南道县。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4年冬,移郴之桂阳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周敦颐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
  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此,终年57岁。
    史籍可见,《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县周敦颐故里日前晋升国家AAA景。
      周敦颐的主要思想成就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有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而其所涉及的范围则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问题,“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问题,以及“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虽只提出了词约义丰的论点和论纲,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具体的阐发,但他的哲学思想在开创宋明道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周敦颐的第二故乡——衡阳
  据明代万历《重修石鼓书院志》、清代《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衡州知府史中重建书舍六间以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二夫子。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何珣修复旧祠时,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万历十七年(1589年),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奏请,增祀周敦颐,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人,遂改号七贤祠。(参见词条:石鼓七贤)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出生,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周敦颐亡后,宋微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北宋乾兴元年(1022)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周敦颐五周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衡阳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周敦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八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衡阳相较于周敦颐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江西九江,是周敦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周敦颐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阳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常回衡阳看看,近年来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
  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
  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
  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阳市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
  三是衡阳市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距离—千二百余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阳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大清帝国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周敦颐在衡阳主要生活地是舅父郑向故宅(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和郑宅前西湖凤凰山下爱莲亭、爱莲阁,郑公为甥授课的讲易台(今衡阳市二中处)。自周敦颐亡后,由于周敦颐所创理学是宋、元、明、清四朝国学,深受恩宠,从小西门至大西门向西北至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莲湖广场一带,后人把郑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书院,县学、崇圣祠、启圣祠、大成殿、爱莲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详见遗图)。斯若在,其面积是孔府和孔庙总和。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地(年拨祭祀银四十两)。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阳保卫战,以上周敦颐有关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共十处、九处毁于兵火之中,衡阳市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因靠近市区,日本骑兵驻此而得幸免,但门柱被马啃,门窗毁坏、厢房尽毁,经后裔艰难维护幸余残房三间至今,为现存唯一幸存的周敦颐在衡阳遗迹。周敦颐五世孙周洪,被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誉为“此盛德之士,鄙闻达、淡声誉,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铭》称周敦颐是“百代绝学之倡”,周洪是“千古忠义之首”的一代爱国忠臣墓历经七百二十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为建衡阳市一中夜深人静中被爆掘,为赶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现场,现代施工机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贤遗骨无存,遗迹不再,御赐文物片纸不留,连同两方碑刻失殁,至今是非无明断。历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阳曾有过辉煌,说明衡阳人敬重他、重视他。他的人品、学识、官声曾哺育了无数有识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阳之后贤。二战后,由于人们人文认识延续缺失,使濂溪文化遗迹景观无规划,把故址另辟它用,从而发生爆掘一代先贤墓建学校有违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虽异地塑有三周子像,但总难还原故旧情。
  周敦颐,八岁来衡阳投靠舅父郑向,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17年成长时期,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在衡阳写下的119字的《爱莲说》因其借物言志,用莲花自喻,洁身自爱,被世代传颂。现有濂溪书院、濂溪祠、爱莲亭、濂溪别墅、周子祠等濂溪文化载体。爱莲堂坐落在衡阳市华新区柘里村。祠堂共有三间房子,房子残旧,风貌犹存,基墙全是1.5米高的条石,周围遍布红条沙石,中堂门上高悬“爱莲堂”横匾,祖堂神位上供奉着周敦颐、鲁迅(周树人)、周恩来的照片,连接着我国三位世界伟人一脉相袭的血缘关系和文化传承。2007年6月,周恩来总理的堂侄、原扬州市老干局局长周华瑞来衡阳“爱莲堂”祭祖时,随携周总理手书“爱莲堂”郑重制匾悬挂。2009年11月24日,道县濂溪故里为建周子衣冠冢,特派专人专车来衡阳“爱莲堂”奉取“灵土”。
  
(责任编辑:相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