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 >

双江概况

时间:2012-06-21 05:32来源:本网云南临沧工作站 作者:天地居士 点击:
转载:双江概况

县市介绍

 双江因澜沧江和小黑江在县境东南交汇而得名,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中部。是全国唯一由4种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多元民族文化风情浓郁。植被完好的原始森林较多。有大浪坝省级森林公园,登顶可目及周边六县的仙人山,连片的千年野生古茶树群。

概    况

    位置面积  双江县在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9°35′11″~100°09′30″、北纬23°11′58″~23°48′50″之间。东与景谷县隔澜沧江相望,南与澜沧、沧源县为邻,西与耿马县毗连,北同临沧县接壤。东西宽58公里,南北长64公里,总面积2165.0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 96.2%。县城勐勐镇(海拔1050米),距省会昆明755公里,离临沧市驻地临翔区104公里。  

    历史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为永昌郡闽濮地。唐南诏时归永昌节度蒲蛮部地。宋大理国时为永昌府蒲蛮地。元朝时期,为云南行省谋粘管辖,称“蒲满”、“倮”部地。明至清初属顺宁(今凤庆)府。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置双江县,隶属保山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成立双江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2年属缅宁(今临沧)专区。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全县辖沙河、忙糯、大文、邦丙、贺六乡及勐勐、勐库镇,共有5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境内有国营双江农场、勐库华侨农场。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4万人,非农业人口1.53万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7.2万人,占总人口的44.36%。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人口6.82万人,占全县少数民族的93.05%。 

    地理气候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谷相间,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同耿马交界处的大雪山是县境最高点,海拔3233.5米,双江渡口是境内最低点,海拔669米。山脉属怒山山系邦马山支系,海拔1800米以上高山亚高山峰有69座。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有河流106条。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将双江南北分割,气候总体属低纬度亚热带山地季风区,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多样气候类型。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夏秋充沛,冬春较少,常年降雨量1010.5毫米。年均日照2223.3 小时。年均气温19.7℃,最冷月平均气温12.6℃,最热月平均气温24.1℃。全年无霜期35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糖、茶、林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元,比1980年的2646万元翻了5.72番,其中第一产业2.14亿元、第二产业8958万元、第三产业1.58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19.4%和34.6%;财政收4444万元,比解放初期的1953年增长229.07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46万元;金融储蓄存款余额169.1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130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元。

    农  业  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等机遇,持续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化程度为36.8%。建成400公斤以上不同层次高产稳产农田13.95万亩,蔗园8.08万亩,茶园6.47万亩,果园3.2万亩,核桃5.3万亩,蔬菜地1.26万亩。粮经比例为73.7: 26.3,初步形成粮、茶、蔗、林、畜协调发展的格局。2003年农业总产值为2.0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5.63万吨(比1949年增长4.06倍);甘蔗产量28.43万吨;茶叶产量217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5万头,生猪存栏13.04万头、出栏4.59万头,肉食产量4251吨。农业技术广泛推广使用,良种覆盖率达80%。退耕还林(草)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效益逐步体现。

    工 业  1970年以来地方民族工业逐步发展,相继建成茶厂、白糖厂、林化厂、酒厂、煤厂、水泥厂、纸厂、CTC茶厂等工业企业,形成制糖、林化、制茶、酿酒等群体支柱。利用县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矿产、生物、水产、天然药业等后续产业。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51亿元,比1980年的597万元增长25.41倍。

    非公有制经济  2003年有个体工商户4119户,从业6060人,注册资金4179万元,私营企业42户,注册资金3936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上缴国家税金814万元。2003年期间引进外资49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有各类技术人员2634人。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了农业、工业科技含量,农业科技覆盖率8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3年有各类学校285所,在校生2.48万余人,小学入学率达98.64%,普通中学入学率达95.91%,基本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先进县。卫生事业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有医疗卫生单位20个,村卫生室73个,病床366张,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民族中医院运营正常,县医院被省卫生厅先后认定为“二级一等医院”和“爱婴医院”。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65‰。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积极开展,县城灯光球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7%、91%。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开展“四五”普法教育,有10万余人参加普法学习,依法治县、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加强。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完成村级体制改革,健全充实“三级调解网络”,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77个。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有1889名党员干部结对扶贫户2214户。开展以培养“四有”公民为主线的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共创建省、地、县级文明单位119个,省、地、县文明学校80个,巾帼文明岗43个,“五好家庭”700户,科普文明示范村1个, “十星级”文明户17000户,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

    土地资源  2003年末,全县有可耕地25.43万亩。其中水田9.12万亩,占耕地总量的35.86%。土壤分为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64个变种。土地质量评价为8级,有一、二、三级农业基本耕地37.13万亩。有海拔1300米以下热区土地资源83.07万亩。

    矿产资源  探明储量较多的矿藏资源有煤、硅藻土、锑、铜。煤储量368万吨,硅藻土为715.3万吨,锑金属量7172.4吨,可提供铜矿石量41.25万吨。铁、铅、锌、金、水晶、石棉、石墨等均有分布。

    水资源  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8.2万千瓦,可开发量5.12万千瓦。南勐河径流面积14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1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6.82万千瓦。县内多年降水总量29.75亿立方米,地表水14.54亿立方米,地下水4.81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20.35亿立方米。有地下热水2处,水温52~58℃,流量为1.52公升/秒。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野生动物87种,兽类40种,鸟类47种。绿孔雀、白鹇、原鸡、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列入国家二、三级保护;蝉、金猴、金钱豹、云豹、穿山甲、岩羊、蟒蛇、鹦鹉列入省二、三级保护。植物资源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合林62科、145属、288种,植被完好的原始森林较多,林业用地216.5万亩,占总面积的66.7%。国有林地91.51万亩。2000年森林覆盖率达52.3%,活立木蓄积量504.56万立方米。有天然松脂资源68.5万亩。有紫胶园1.53万亩,年产紫胶20吨。珍稀古树有勐库大叶茶树,铁力木、黄葛树、红豆杉。有植物药材81科、195种,其中重点植物药材有73科、151种,总蕴藏量140万公斤。菌类药材4科、7种;动物药材34科、38种。

    民族文化资源  双江具有多民族的特殊人文环境,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饮食、服饰、劳动生产、风俗习惯、娱乐无不渗透着各族民族风情,双江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特征突出。尤以众多的口头文学故事最具特色。收集整理的有拉祜族《牡帕密帕》、佤族的《司岗里的传说》、布朗族的《兄妹成婚衍人类》、傣族的《大白牛的故事》等民间故事。拉祜族、佤族素有打歌能手美称,拉祜族有固定打歌舞蹈46种。佤族的山歌调、玩调独具特色,布朗族《蜂桶鼓舞》多次到省内外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扬。收集整理民间传统代表歌舞3个,民族乐器13件,器乐曲48首。有民族民间美术艺人2人。民族体育形式有荡秋千、丢包、射箭、傣拳等,尤其佤族的打陀螺是极具高难度技巧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参加过国家、省民族体育运动竞技表演。

    旅游资源  双江自然风光优美,悬崖飞瀑、奇山怪石等景观千姿百态,可供旅游开发景点众多。有湖光山色连为一体的大浪坝10.5万亩省级森林公园,有山势奇峭险峻、山间风云变幻,登上山顶可目及周边六县的仙人山,有植被完好连片的12000多亩勐库千年古茶园树群、大河湾“虎跃双石”、回东河水上乐园、东来“温泉涌珠”、“望江石郎”。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万人次。

    人力资源  2003年全县有全半劳动力6.68万人,占总人口的40.98%,其中男劳力3.44万人,女劳力3.07万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34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644人。1990~2003年全县共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引进外来人才1862人。

    农田水利  2003年末,全县有水库、坝塘3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16座,坝塘6座,总库容量3143.9万立方米;有独立灌渠2142 件,控制水量3457.5万立方米。全县水利灌溉面积9.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24万亩,水利化程度36.8%。经过连续几年的中低产田改造,全县累计建成400公斤以上高产稳产农田13.95万亩,其中吨粮田1.21万亩。

    电力交通  有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6180千瓦,年发电量2456万千瓦时。建成2×5000千伏安变电站1座。农村电网改造顺利实施,73个村全都通电,覆盖率 100%。城乡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55.6公里。其中国道、省道70公里,县乡道76条、963公里,专用道20条122.5公里。全县自然村通公路达100%。

    邮电通信  2003年末,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万门,电话用户1.5万户,移动电话1.18万部,电话普及率9.2部/百人;电信业务总量85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36万元,邮政储蓄金额1577万元。乡镇程控电话及光缆传输设施网进一步改善。

    城镇建设  县城位于县境中心,国道214线穿过县城,城区3.91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47.1%。建成宽36米,长1112米的主大街,市区道路4.25公里。城镇人口2.11万人。城镇建房面积78.69万平方米。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1.2万吨,供水面100%。完成农贸市场改扩建2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人集市交易。城市化水平13%。完成县城50年规划修编,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的城镇之一。山区5个乡镇共建有农贸市场7 个,县、乡集镇道路、供水、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俱全。

发展思路和主要建设项目

    发展思路  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发挥两大优势(气候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元性);提升三个产业(蔗糖、茶叶、林业);培育三个后续产业(以绿色生态农产品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加工业,以天然药物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以四个自治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业);缓解四大制约(交通、水利、城建、人才)。把双江建设成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临沧市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具有四个自治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县。

    主要目标  “十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4%;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递增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森林覆盖率达55%;水利化程度达46%;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技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2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重点建设项目

    交通:国道214线博尚至小黑江桥二级路改造,境内长63.5公里,是双江内引外联的主要通道,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力争“十五”中期开工建设。完成县乡公路油路改造128公里。提级改造邦丙经大文至忙糯弹石路面135公里,勐勐片区经济开发路47公里。

    水利:南等水库建设。设计库容量52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73万亩,确保枢纽工程于2007年建成使用。新建大碗厂水库、席草塘水库等一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城镇建设:完成城市扩容建设4.6万平方米及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人文化宫、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民族文化广场等。新建充分展示北回归线上四个自治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风情园,把双江建设成具有北回归线民族风情的滨河园林城市。

    能源建设:继续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形成以110千伏为主干、35千伏为骨架、10千伏为网络的城乡电网体系,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行农村能源开发,新建沼气池3000个,节柴改灶2.4万户,建太阳能2万平方米。

    待开发项目  澜沧江沿江经济开发道路150公里,生物制药精制加工企业,硅藻土资源、花岗岩石材资源开发;竹木材产品、核桃产品深加工等。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