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学课堂,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师都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黑板板书,不能否认教学多媒体有其方便、简洁、省时的优点,可是一味的倚仗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却忽略了教学课件与课本的脱节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不是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呢? 日前,听一位同学说起一件事:学校多数的多媒体课件与课本明显地脱节,不少老师将此解释为“为了便于同学们听课,我把零碎的知识点集合起来了,所以同学们尽量不要看课本,多看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了”。这样的解释有些道理却又不免有一些牵强。问题的关键是多媒体出现问题时,为什么老师无法正常授课呢?原来现在多数的老师习惯上网备课,简单的运用“Ctrl+C”和“Ctrl+V”,三下两下就组合成了一套课件。这样的结果令人隐隐感到学校教育正在被脱节的多媒体拖入一个无底黑洞。 多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可是当课堂只剩下脱节课件的时候,老师的作用便只剩下“照本宣科”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一些老师不再钻研教材,便不会深析课堂教学的本质,这样引领出来的学生会怎样?脱节的课件讲的东拼西凑,学生学得摸不着头脑,难道这就是当代学生教育的本质吗? 笔者不否认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众多好处,可是多媒体课件与课本脱节的情况是不是也应该解决一下呢?请想一下是“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还是加入自己理解的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呢,答案毫无疑问的是后者,那么那些固执地应用与学生实际和课本内容严重脱节的课件授课的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了备课应做到的“六备”和“两忌”,“六备”为脑中有“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程标准)、腹中有“书”(课程标准)、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法”(方法)、手中有“技”(现代技术);“两忌”为一忌照抄教学参考书,二忌照搬自己和他人用过的教案。这恰恰指出了备课的重要性,刚好与脱节课件形成鲜明对比,脱节的课件可谓是没“纲”、没“标”、没“书”,又谈何有“人”、有“法”、有“技”?更何况还有“Ctrl+C”的部分呢。这怎么引领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呢?这种脱节的课件引起的往往是学生的抵制情绪,由于与课本的不同步致使一些同学在上课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理解知识点,课下又怎么能够复习好功课呢?这也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这种组合课件的方法,上网搜索答案,如此学习,如此方法,让人心惊。 不禁让人警惕的是这种脱节课件授课已经呈现蔓延的趋势,而且已经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的巨大搜索能力让同学们发现,费时费力钻研知识完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那些“囫囵吞枣”式一知半解的教育方式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难道身处新时期的我们,真的要让脱课件当作电子黑板用,而不去过多地备课,深析教材内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