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这样一个帖子被网友热炒:江西省国土厅三位副厅长联手窃听并举报厅长,结果,厅长刘积福反过来举报副厅长,三位副厅长立马应声而倒。据知,江西省国土厅有一正四副五名厅长,2009年3月,4名副厅长一下子就栽了3个,而被副厅长举报的正厅长刘积福却安然无事,相反,还获得了国土部和江西省国土部积极的评价,今年3月,他正常卸任。副职举报正职,正职安然无恙,副职却却栽了,多么滑稽的结果啊,看来,潜规则已经大过法律了,反腐败如此反,只能会适得其反啊。 江西省国土厅的内讧最后以正厅长的胜利收场,事后据江西省政法委一名官员说,“国土厅的三位副厅长早就被省纪委盯上了,发生窃听事件只是加速了三人的案发”这显然是苍白的托词。说实在话,这位政法委官员的话很难令人信服,倒是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在袒护正厅长。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据投露,2009年初,江西省纪委转交给国土厅厅长刘积福一封关于国土厅的举报材料,材料附带一张光盘,其中有刘积福与人在办公室谈话的影音记录。刘积福意识到自己的办公室被安装了窃听设备,十分震怒。于是,他在多种公开场合怒斥:“有人用下三滥的手段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一把手生气了,后果自然很严重。震怒之余,刘积福开始调查,并推断主导者就在国土厅内部。于是,他向纪委反映了“窃听门”所怀疑的几个对象,其中包括与他有过节的陈爱民、李江华、许建斌等三位副厅长,并提请纪检部门介入调查。结果显而易见,三名副厅长很快因为涉嫌受贿被“双规”,而刘积副安然无事。副厅长举报正厅长,副厅长却栽了,这样很不合符逻辑非常蹊跷的结果告诉我们,在官场,官大一级压死人,你是副职,你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正职,正职就是有大的问题,就是腐败了,你也不能吭声,更不能搜集证据举报正职,你如果胆大妄为举报正职,那么,最后倒霉的必定是你副职,虽然你是在帮助纪检部门反腐败,但你必须明白,反腐败不是那么好反的,真的要拿一个正职开刀的话,要看他背后的关系同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举报者就没有好下场。在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注意到有这样几个细节,一是三位副厅长的举报材料被纪委转给了当事人刘积福,纪委这样的做法好像不符合有关法律;二是正厅长动怒,向纪委举报他的怀疑对象,当然怀疑对象肯定与他在工作中有过节;三是纪检委应正厅长的要求严查他的怀疑对象,结果怀疑对象就出事了。这样一些细节给人的感觉就是,纪检部门从一开始就护着刘积福,死心塌地地为刘积福做事情。其实,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纪检委在收到三位副厅长的举报材料后,应该重点调查刘积福,而不是直接把举报材料转给刘积福,刘积福要告举报者,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实在话,后来三位副厅长都出了经济问题,很难令人信服这个正厅长就很清白,从他接到纪检委转的举报材料的那种反常之态就可以看出他不可能没问题,至少,至少,他是一把手,出了三个问题副厅长,他是难逃领导责任的,他也应该追求责任,结果他根本没事,厅长还当得好好的。显然,江西省的纪检政法部门对他是很友善的,一些问题是轻易给带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要看到,刘积福当的是国土厅的厅长,很重要的一个职位,平时肯定没少给纪检政法部门及其有关部门好处,现在到了关键的时候,平时烧香就其作用了,纪检政法部门的同僚们熟人们朋友们当然两肋插刀了,你想啊,如果刘积福被查出了,他不会反咬一口吗?那些纪检政法部门的当权者肯定下不了台!正因为如此,纪检政法部门乐意为刘积福摆平麻烦,自然,遭殃的就是那几个不够神通广大的副厅长。有人指出,那三位副厅长很蠢,你就是同正厅长刘积福有过节,也没有必要在他风头正劲的时候去动他,你就是搜集了充分的证据又有什么用呢?在我们国家,实权在握的一把手一般都有很硬的关系网,纪检政法哪个部门都有,你举报他,就是举报他的关系网,他的关系网会不高兴的,这个道理不明白就不要犯傻了,还当什么副厅长呀。在我们国家,为什么反腐败很难,难就难在在查办问题官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时候,要面对的,不是问题官员一个人,而是他身后庞大的关系网,你查出一个,就会带出一窝,这就是所谓的拔出萝卜带出泥,如果,如果纪检政法部门有人同问题官员特别是实权在握的问题官员有勾结,那么,事情就很难办了,办的结果就会很蹊跷。江西省国土厅就出了这样的个案。 说白了,如今,反腐败也兴潜规则,也要看什么人举报,举报的是什么人,如果是副职举报正职,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举报实权在握的问题官员,那么,首先列入调查对象的就是举报者,现在都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了,你副职举报正职是吃饱了撑的,难道你自己就没问题吗?和谐相处不好吗?你老百姓更应该安份守己做你的老百姓,告什么状啊,官员搞点特殊就是有问题吗?首先还是要把你的问题搞清楚再说,于是乎,举报材料转到被举报者手中,被举报者大怒之下就来修理举报者,被举报者手中有的是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这样,举报者自然就会遭殃。如此反腐败,就有了副手举报正手,正手没事副手先倒的怪事,就有了举报者受打击被举报者逍遥法外的现象,就有了很难净化的官场生态。这样下去,反腐败只能越反越腐败,为什么呢?你想,举报者都要承当风险了,谁还会举报腐败分子呢?所以,人们对腐败见怪已不怪了,所以,当官还是当腐败官员好,想捞多少就可捞多少,还可下级、群众又不敢举报,查处的几率又很少。 腐败不反,社会就很难走向和谐。如果反腐败也兴潜规则,也看权大权小,背景大背景小,那么,腐败就会成为官场的主流,社会就会乌天黑地,什么都会不正常,党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反腐败不能兴潜规则,要执法(纪)必严违法(纪)必究,一反到底绝不姑息,特别是要保护好举报人的合法利益和人身安全,这样反腐败才能赢得民心,才会有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