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游者,随意游玩也。一笠庵,衡阳名胜。庵,多指尼姑居住的小廟。一笠,小得像一顶仅能遮雨的草笠。一进三间的一笠庵小得不能再小,座落在岣嵝峰半山腰,传为陈圆圆隐居处。岣嵝峰曾经是南岳衡山主峰,有四十八座茅庵之说,现多已破坏,唯此庵尚存。记得二十八年前,骑自行车独游岣嵝峰,就想去一笠庵了,因太累而未能实现。后来去过几次岣嵝峰,皆因由单位组团而去,也未能离团自行前往,终觉得有点遗憾。为了了却这一心愿,今年五一节约了琼去登岣嵝峰看一笠庵。琼本来是不愿去的,“半山小庵,有什么看的?”“还有状元墓和一笠墓,是衡阳历史的谜案呢!”这一下说动了琼,答应五一节下午开车去岣嵝峰。谁知五一的中午,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心想,糟糕,琼可能不会来了。没想到哗哗的大雨不一会就停了,天空乌云消散无遗,露出了晴天的笑容。电话铃也突然响起了:“你快下来呀。”“不是下过暴雨吗?”“夏雨隔牛背,岣嵝峰还不一定下雨呢。”我三磴并作两步走,赶紧下来楼梯,琼还觉得不耐烦:“快点哦!”“那你为什么不约上午呢?”“上午全家去岐山了。” 琼是去年才开始热衷于户外的,一次喝茶时得到我的赞扬,反而觉得很委曲。认为跟几个驴友走了几个地方,总觉得不够味,把户外当作竞走,一点意思也没有。我开道他:“随乡入俗,跟户外组织活动有集体主义观念,也比较省事和安全。”“但是没有文化内涵呀。”“看山、看水、看风景也是文化内涵,只要你用心去看。”“你能不能同我走几个地方。”“好是好,我脚不太方便,走时间长了不行。”“我们自己开车去嘛。”经不起琼一再的磨,我终于同意一起去搞户外了,半年内去了石牛峰、天光峰、长青湾、伊山寺、盐田桥、唐福、庙山等几个地方。五一这三天假,决定去岣嵝峰一笠庵、衡山禹碑、祁东黄土铺。琼驾驶着新买的大众一直向北驰驶,刚出市区,路上渐渐干了,像是没下过大雨。车经李坳拐弯西行,路面似乎全干了。琼高兴地说:“下雨好,路上车少,空气又新鲜。”我也高兴起来:“景緻会更清晰,更幽深。”开始上山了,车道弯曲崎岖,我也不敢说话,以免分散琼的心思。在山高近一半的地方,竖了许多指示牌,其中一块向东,写着“状元墓。”我用手一指,琼会意地向东转弯。道路更加弯曲,我心想,若让我开车,一定会翻到山下去。只见琼镇定的目光,不断向两边扫射,双手紧握方向盘,灵活地较劲让车拐弯。不一会在一个大转弯处,遇见了对面来车。对面车的司机很有规矩,立刻向后倒车,退向主道。我们的车则顺利地驶向了往东南的叉道。心中还埋怨别人为什么不往叉道退车,让我们还要倒车才能上主道行驶,谁知叉道行不过二十来,琼惊叫起来:“看那石柱,我们到了。”这下我才明白对面车退向主道的原因,人家用心良苦,知道我们是来看“状元墓”的。我不由自主地看着远去的福特车,心中默念:“好人还是多。” 弃车行不到百米,便是一大坪,坪前是“状元墓”,墓后一幢土砖房便是一笠庵,墓左有一幢两层楼房,为綦姓居民民房,陈士杰(1824-1893),字隽臣,清桂阳州(今桂阳县)泗州寨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拔贡生考试选取为户部七品京官。连进士都不是,何为状元,道光二十九年也没有殿试,何来状元。看来只是贡生考试成绩较佳,乡人误传为状元,清代湖南仅衡山彭浚、茶陵萧锦忠二名状元,是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在“状元墓”上如以引号,以示真伪。陈士杰在京拜曾国藩为师,后入曾国藩幕府。曾荐其任江苏察使,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等职。1886年病辞归故里,好友彭玉麟邀其至衡阳居住,宅金陵巷。1893年逝世,择故友彭玉麟墓地与程商霖麟凤山庄附近墓地。葬岣嵝峰南半山一笠庵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墓被PF所盗,2000年,陈氏后人含愤重修。墓上坟堆为四层四方形,墓前立三块碑,均为汉白玉石材。中间碑上书“清兵部待郎山东巡抚陈公讳士杰之墓,”左碑刻《重修先人墓碑记》,右碑刻《寻太公墓记》。碑前有不磴而下,数丈高,在半高处立二根方形石柱,上刻篆书。走下石磴,如临深渊,山势陡壁,豪无遮档,眼前豁然开朗,凝神聚气,心旷神怡。向东望去,万山峻岭,尽收眼底。湘江南来北去均不见,只留下自东向西一段,风光无穷美,风水无限好。 墓后二十来处,略偏左就是一笠庵,传说陈圆圆隐居处,陈圆圆(1623-?)本名邢沅,字畹芬,江苏常州武进奔牛镇人。曾是姑苏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后为山海关名将吴三桂妾,最终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成为其妻。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夺回陈圆圆。陈圆圆随吴三桂云南后,吴三桂不久进爵为王,欲立圆圆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人称一品夫人。从此对其结局传说不一,一说陈圆圆削发为尼,居昆明五华山华国寺,吴三桂死后自沉于寺外莲花池,葬池侧。二说其削发为尼,吴三桂死前已病死,学者多持此设。三说入官为婢,归于平吴有功将领,如“诸姬红粉皆官婢”。此说最不可信,清将不会收要年老的姬妾,清廷更不会留下吴三桂的红颜,定会将其处死。四说城破后老死,见《庭闻录》。五说昆明城陷自缢死,见《平吴录》。六说出家为尼,年八十卒,见《吴莲始来记》及天香阁随笔。七说为隐居贵州说,吴三桂兵敌后,陈圆圆想留下吴家之根,隐居于贵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寨。墓碑上书聂氏,为隐喻双耳。其墓更有昆明、上海、苏州、贵州、衡阳之说。其隐居衡阳一说,以前未曾披露,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一字所月,江苏高邮人,生于辽东。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在湖南衡阳加冕,称大周昭武皇帝,封妻张氏为皇后,建立周国,辖湘,粤、桂、云、贵、川、陕、甘等省。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仅五个月,八月十八日吴三桂病死。1679年9月,清军复克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至1681年吴三桂孙吴世璠在昆明自杀,大周王朝彻底灭亡。当俱将秘密载吴三桂遗体经宝庆入贵州时,陈圆圆携吴氏后裔隐居于衡阳北五十里岣嵝峰半山腰,这深山之中,人迹罕至,极为安全,筑一笠庵,削发为尼,终老一生,葬庵旁,人称“一笠墓”或“一品夫人墓”。现墓已平,上建二层土砖房,房主綦某,妻儿成群。一笠庵主人是綦某之兄,现年85岁。查綦姓常识,目前全国仅五万人,其来源之一出自晋代义兴。义兴今为宜昌,虽不隶属常州,但武进距常州与距宜昌远近相当。估计綦姓是陈圆圆家乡人后裔,身份不能确定,家丁、亲属、佣人均有可能。陈圆圆隐居一笠庵时,有綦姓人跟随,或其后人吴姓改为綦姓也有可能。所以綦姓人住在一笠庵是陈圆圆隐居此地之确证。从历史学、民俗学、风水学的考虑也是可信的。 琼听我说了这么多,也说了一句话:“其实,庵、墓、状元的故事都没有多大意思,山景的优美才是永恒的。”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