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几度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报道的新闻人物,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请看——
全国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20余家媒体曾对莫尔雅先生与船山手稿的事迹进行报道
莫尔雅先生的船山17册史论清稿手抄本自序(抄于1979年—1980年)
![]()
莫尔雅先生的船山17册史论清稿手抄本
莫尔雅先生对王船山17册史论清稿细读之后写下的校勘,发现现版船山全书中有几千处删节,删节处多为反清复明思想
船山史论清稿封面
上世纪50年代,曾被毛主席写信借阅称为珍贵的船山遗墨——船山史论清稿 莫尔雅先生历年来参加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档案盒 ![]()
莫老小心翼翼地从皮箱中掏出卫生球,让记者看他收藏了整整13代的王船山亲笔亲赠的17卷合计2000余页的遗稿
在莫尔雅先生陪同下,记者正在翻阅遗稿
中国历史博物馆给莫尔雅先生的来信,深情勉励他收藏船山遗墨
![]() 已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马积高题写的船山图书馆牌匾
1941年,一个男孩降生在湖南省衡阳县西渡乡百福村的莫家,莫家将他取名尔雅。莫家的祖先曾为船山门生得到了船山两部遗稿——《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史论稿共有十七本,四十五卷,它被莫家奉为传家宝,到莫尔雅的父亲手上,已在莫家传了十二代。
莫家人为保护此文物,可谓费尽心机。莫家十八代祖先燕公,曾以一千八百两银子的价格,将该书出售给本县九里渡洪家,莫家其他人获悉后,又以重金二千两银赎回。抗战爆发,衡阳沦陷,莫尔雅之父将一切家资置之度外,独携船山两部史论稿,从衡阳市逃到乡下。
之后,年迈的莫父为保全史论稿,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莫尔雅,于是莫尔雅成了十三代传人和书稿的护卫者。
文革期间,为逃浩劫,莫尔雅只好采取舍卒保车之举,将自己家中珍藏的一些古籍,当众在晒谷坪上焚烧,以掩人耳目。然后,将船山史论稿分别用酒缸和米缸装好,待三更时分,用梭标凿 埋了起来,几个月后,莫尔雅恐其受损,又在半夜悄悄取出,化整为零,分别转移到几个朋友家,请其代为珍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莫家珍藏十三代,长达两百余年的史论稿,终于同世人见面了。经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专家鉴定,确系王船山手稿。有位日本友人获悉后,愿出百万重金购买书稿。但莫尔雅没有心动。他有个构想,就是让“宝藏”惠及大众,有朝一日要在县城建一个“船山读书馆”。于是他省吃俭用,把节余的钱存入信用社。到1992年,莫尔雅含辛茹苦,用滴滴汗水换来10多万元资金,在政府的支持和亲朋的帮助下,终于在这年11月4日,在省城建起了一座400多平方米的船山读书馆,他不但把珍藏的两部书稿陈列于馆内,同时还购买和收集捐赠的有关王船山著作40余种500多册,供读者阅读。
一个农民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然而,莫尔雅还有更高的追求。他决定在船山读书馆内,创办一所船山学校,即为一些进城经商的农民子弟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又使船山精神发扬光大。1993年春,在衡阳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莫尔雅的船山学校顺利开办,他又一次成为新闻人物。在船山学校,莫尔雅亲笔抄录了王船山的部分文章,粘贴在每间教室里,供学生们背读。
目前,这所学校,已从创办时的5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名学生。
船山读书馆坐落在县城的繁华区,侧面是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有些生意人相中这一“码头”,多次与莫尔雅商议,要求租用开办公厂,有些生意人也前来要求租房住。一个生意人在遭到拒绝后说:老莫,你这些房子,不作教室,单是作房租,一年可坐收万多元的租金,何苦去办什么学校呢?
莫尔雅说:“这样我虽有了钱,却对不起王夫之呀。”办学几年了,莫尔雅对“办学既费力有不讨好”这句话深有体会。在船山学校,莫尔雅严格按规定收费,可一些家长对民办学校任然存在某种偏见,因此,这几年生源一直不饱和。身着一件十分老旧的中山装,满脸苍老的老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低沉地叹过一声,尔后缓缓地说“欠了债我不怕,怕的是不理解。”
采访结束时,莫老强调:“我的船山遗稿有文物价值、科研价值、出版价值,所以最近在湖南电视台开出了起价4000万元,少一分也不卖。而且我得到的钱将全部投入船山学院的建设。”(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