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我的侄儿游完桂林后,到衡阳下车来看我。于是,我便带他去南岳玩。上午在光明村游完瀑布群后,中午在水帘洞吃中餐。然后,来到景区的收票处,购门票100元(当然,我有年票)来到景区内,又购70元/人全程景区车票,直接到达南天门。
南天门当地人称为“横岭”,这里是岗峦之脊;登临此地,北见祝融绝顶,南眺湘江五曲,是衡山前山与后山的天然分界线;在南岳镇远望,此地为最高处,石坊隐现,云烟缥缈,宛如神话中的南天门,故得誉称。南天门有祖师殿,内祀真武祖师神像,殿前有观景台;殿上0.5公里许,有一高大石坊,坊额刻“南天门”三大字;两侧刻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东边有“皇帝岩”,岩顶有“寿岳”二字,相传为宋徽宗手书;其侧有明代顾璘题书“山中天上”和“佛经台”等石刻。
过南天门牌坊,再往上行就到了狮子岩,这巨大遥岩石,还真有几分像一头雄狮......
祝融峰:南岳衡山主峰,海拔1289.8米,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当然,我此时是无法看到这一壮观的场景了.......
游完祝融峰顶,我们来到了高台寺,这高台寺位于狮子岩到上封寺之间,地处秀丽的碧萝峰下,因寺院建筑建在怪石嶙峋、高耸云天,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岩台处,所以叫“高台寺”;距南岳镇14公里。始建年代无考;据《南岳志》记载:寺在南宋乾道3年(1167)以前就有了。南宋乾道3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游览南岳时,古寺尚在,他们与高台寺的住持诗僧了信和尚有过交往;寺院后来倒毁。到明代嘉靖25年(公元1546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废址上重建。清乾隆10年(1745),向盛世募捐修葺,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为石墙青瓦建筑,原来只有3间平房,面积约60平方米。寺门额上刻有“高台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门家”五个小楷。左右楹联是“松阴匝地,佛法参天”。1983年,南岳管理局将高台寺辟为南岳风景区重点游览地方,对古寺进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门原貌,又将寺舍改建为两层,把两厢扩建,使古寺的面积达160平方米;整个寺院焕然一新。高台寺下面便是巨石堆叠的观音岩,周围石壁上题刻甚多。岩顶的一块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鹤行窝”的题留。“冠石”两字,大二尺余,行书,是明代嘉靖壬戌(1562)重阳日,吴郡张勉发所题。“大鹤行窝”四字,是明朝嘉靖26年重阳节(1547)夏历9月初9日,无锡山人高简题刻的。他自诩为得道的仙鹤飞来南岳,在这里憩息。观音岩下是烟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观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还有“圆明洞”。“朱陵洞天”,“降龙岩”等十余处石刻,都是明朝时游人的题留。寺东的狮子岩为一座约400立方米的天然巨石,它屹立于登山公路旁,酷似一只蹲着的雄狮,昂首瞪眼直逼祝融峰顶,故称“狮子岩”;前人在巨石上留有“舞狮”、“天然太狮”、“起舞南天”等石刻,十分醒目;石狮下建有石亭,亭械有狮子泉,泉甘清冽;侧有一石洞,可容10余人;盛夏,游人至此饮泉入洞,暑气顿消,为天然避暑佳境。寺后是碧萝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观音泉,流水经年不断。高台寺位处高寒山顶,这儿石多,风大,冰冻期长,所以树木很难成材,可是在寺后碧萝峰的右侧山坡上,有五株古松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其中有三株特别高大,名叫念庵松,枝丫交错,苍劲挺拔。寺侧有六株古松,相传为明嘉靖25年(1546)楚石和尚住此时,江西名儒罗洪先(号念庵)来访携带的松苗植,故名“念庵松”,时已400余年,胸围2米多,高不过7米,顶平枝粗,苍翠挺拔,独有风姿。 高台寺下左侧空坪上,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岗石砌的亭子,叫开云亭。它是1938年江西省长熊式辉建造的。以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游南岳时,精诚之心能使衡山开云的胜事。在开云亭的下边有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着一米大的行书“月池”二字。因晚上皓月当空,倒映池中。亭侧有多处石刻,其中“诚真正平”四字,遒劲有力,是宋哲元于1938年题留的。寺东还有明心殿、降龙泉、玉蟾等名胜古迹;宋代张钧游览高台寺胜景时,曾作高台寺诗一首,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秀丽风光。诗云:“万仞孤高处,烟云缥缈间。灵源声不断,辙迹藓斓斑。山鸟应无定,溪云常自闲。凭栏长纵目,问首厌尘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