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苑 > 摄影 >

野导艺术:品味胡杨

时间:2010-08-27 23:26来源:本网新疆工作站 作者:野导三郎 点击:
野导三郎,新疆文联摄影家、散文家本名彭兴礼,笔名:梦犁。自小喜欢艺术,初中时期开始自学绘画。年期时代吃过苦,下过乡,很幸运于79年考入哈密地区美术班学习绘画。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歌舞团、文化局、文化馆、文物局工作,在文化战线先上是一位老兵。本人论文先后在国家级、自治区的刊物上都有发表。摄影作品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报》、《宁夏岩画》、《新疆画报》等刊物杂志发表30余篇。撰写《中国民俗大全新疆卷□汉民俗》以及为央视十套做专题片。

 

 

 

 

 

(以上摄影作品均为野导三郎应本网稿约原创首发,盗版必诉诸法律!)


       很多人都在赞美胡杨、讴歌胡杨,是因为胡杨具有的外在与内在的一种人们想象赋予的内涵。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不老树是胡杨的精神所在或者说是人们赋予了胡杨一种精神文化而已。
       我赞美胡杨是从品味胡杨上去感受胡杨,走进胡杨林是在那里静静的品味,静静的和胡杨对话或者找到一个沟通的窗口。以前我们一些影友都在追逐拍摄胡杨,在那里寻找胡杨的美、胡杨具有的诱惑,拍来拍去都在寻求一个大片,一个惊人的作品。可我们总是没有得到我们的大片和理想的大作,或者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几年来就没有间断的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拍摄语言,但都没有达到一个我们自己理想的结果。最近我们几位影友又一次的走进了胡杨、又一次的感触胡杨、又一次的拍摄胡杨、又一次的感悟胡杨,可这次我却是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品味胡杨,感受胡杨里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文化和精神。
       可能是天意吧,在我拍摄最激动的时候,我的相机电池没有电了。使我疯狂的拍摄停下了脚步,放慢了速度。静静的坐下来,坐在早已干枯的胡杨之下、坐在胡杨的面前,一点点的观赏、一点点的在品味、一点点的咀嚼从头到尾观察和揣摩。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们以前的拍摄只是一个个过路客而已、只是一个个掏宝者而已、只是想得到而不去和胡杨沟通的掠夺者而已。根本就没有和胡杨找到一个对话的窗口或者一个交流的渠道,也没有领悟胡杨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气质。
       那胡杨弯曲的身躯不就是他们与大自然抗争之后留给我们的遐想吗?也就是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再现,那枝干的弯曲和伸舒不就是在峡缝里寻找他们自身生存的空间吗?那掉了又生的叶片从根部到树梢都没有一样的形状,圆形的、桃形的、长形的树叶,不就是在寻找适应生存的条件吗?那胡杨泪、那胡杨欲滴的泪不就是对大自然残酷生活的写照吗?也不知道大海从这里退缩后多少年后有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这里生活的多少代、更不知道他们又从那里来。可能他们早已了解了我们,而我们对他们是那样的陌生和疏远。
      一切的一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遐想的空间,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伟大的誓言。有的就是我们走进胡杨后的震撼,在生与死之间寻找到的顽强生存空间。在品味后感悟到的那一点点酸楚、在咀嚼后使语言变得淡然失色,使表达变得那样无力。这里有的就是静静的品味、静静的咀嚼、静静感悟。时间在这里没有了局限,只有那友情的风吹打着树叶述说着一个个遥远的梦幻。

       作者自我简介:野导三郎,新疆文联摄影家、散文家。中华船山网新疆省级理事,摄影栏目主编。本名彭兴礼,笔名:梦犁。自小喜欢艺术,初中时期开始自学绘画。年轻时代吃过苦,下过乡,很幸运于79年考入哈密地区美术班学习绘画。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歌舞团、文化局、文化馆、文物局工作,在文化战线先上是一位老兵。本人论文先后在国家级、自治区的刊物上都有发表。摄影作品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报》、《宁夏岩画》、《新疆画报》等刊物杂志发表30余篇。最近撰写《中国民俗大全新疆卷□汉民俗》以及为央视十套做专题片。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5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